樹屋好香港好 - 鄧達智

樹屋好香港好 - 鄧達智

相傳錦田樹屋本為水尾村一所書院,清初退海遷界,驅民內遷五十里,沿海地區十室十空,後獲朝廷發准還鄉,這書院主人再無出現,自生榕樹一旁愈生愈大蓋過青磚石屋,數百年後得今天面貌,更獲港人投票榮登香港樹王。
上週說過,錦田樹屋未必香港唯一,論古老、兼附可歌可泣歷史貫穿,肯定只此一樹。
2015歲次乙未,十年一屆酬恩建醮(俗稱打醮)已達三十三屆,330年?好長一頁歷史!
酬恩,酬什麼恩?
建醮,建什麼醮?
酬周王二公: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
酬恩,即今人琅琅上口:感恩。
事緣清康熙既為杜絕沿海居民提供物資予當時據守台灣鄭成功,也為清理沿海海盜,故執行遷界措施,即距海50里區域居民需全部內遷,範圍包括被海包圍香港地區。聖旨到,蟻民無力抗爭,放棄家園基業向內陸移居。離地背水土那得存活?途中客死異鄉、妻離子散甚至前路茫茫舉家服毒者眾。周王二公一再上書清廷,終於 1669康熙八年復界,原居者得回故鄉,至康熙廿三年為酬恩在錦田鄉建周王二公書院,次年1685年釐定十年一屆設壇建醮,名曰酬恩建醮,今三十三屆,先酬謝神恩並超渡亡魂,繼演梨園神人共樂,三百三十年光榮老例,同族遠近鄉里無不稱慶。
林懷民老師著「渡海」舞蹈紀念當年福建、廣東沿海居民為生存不懼生死毅然抗命遷界,乘風破浪渡台灣海峽,感染世界觀眾。香港曾經也有精彩舞台劇寫遷界復界,惜感染力度未曾致遠。
樹屋展示一頁可歌可泣歷史,維護她、保存她,並非猶如人體保健天天十劑十全大補酒三支高麗參,弄巧反拙只會翻肚、嘔白泡!
樹屋自生百年計,條件:活水、空氣、空間,而非康文署處年前在旁蓋起非常不人性化遊樂場,更非築起重重藩籬,又悠閒坐椅,又塑膠仿古煤氣燈,將本來一片寶貴自然轉化成四不像,更危害了她的生命。政府部門何其多、官員萬千。香港從上到下層層選舉,鄉委、區議會、立法會,所為何事?
兩句:為香港、為港人。
一、不單止一個公務員鐵飯碗。二、非㷫烚烚選舉競賽一番,然後大吵大鬧,又或符符碌碌甚而隱形,四年之後再戰江湖。公眾事,不易為,想得出、想不出各式意見將建設好意刁難層出不窮。
讓錦田樹屋享自然空間、共歲月悠悠是小事。治好、維護好香港是大事。
治樹如治港,擺在我們眼前風景?
你們自己看,再老實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