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終於等到天氣驟降,名正言順且歡天喜地去換季,當然亦意味着也是時候處理過時……其實亦只去季衣服,不然怎可騰出衣櫃空間,迎接新衣進駐。但「舊嘅唔去,新嘅唔嚟」又豈只土地問題。
最近有研究指出,女士有80%時間穿着的都只是衣櫃裏20%的衣服,相信姊妹們打開衣櫃時當有同感。與此同時,一般衣服的保鮮期限只有3次,換句話說,件衫着過3次已被視作舊衫,這和近十年興起的「速食時裝」(fast fashion)文化不無關係。
跨國時裝連鎖店以快為本,極速「參照」各大時裝名牌的最新設計,然後大量生產,搶先應市,換季的定義早由季度變成月度,甚至以星期為單位。質料既要將貨就價,生產過程又要趕工,只求販量,不求質量,耐用程度自有不足,亦難怪一件衣服沒穿幾次已可成古着。再者平衫快着亦成氣候,反正便宜的價格和多變的款式,總能吸引時下消費者,買咗先講。
惟「速食時裝」最終造就的卻是另一生態環境的破壞者,全球每年生產成衣800億件,同時間每年亦有近80億件衣服被送往堆填區。本報上星期同有相關報道,港人丟棄舊衣的數字驚人,據綠色和平的統計顯示,港人每年棄置超過11萬噸紡織廢料,每日平均逾300噸,足可載滿11.5部雙層巴士,每2分鐘則有360公斤仍可穿着的衣服被送往堆填區。
而香港不過就是冰山一角,其他發展地區又豈讓香港專美,就以鄰近經濟強國為例,每年棄置的紡織廢料更高達2,600萬噸;英國的數字是100萬噸,再加7,000萬噸廢水;美國每人每年平均棄置27公斤衣物,其中95%可再穿着或再循環,而過去11年紡織廢料「產量」增加了38%。
這些大都是成衣製品所造成的環保問題,生產過程的污染禍害那筆賬還未算,認識一位在內地設廠的製衣商人曾對我說,不用親赴時裝秀亦知下季流行顏色,只要看看製衣廠附近的河溪成甚麼顏色已是指標,還有紡織業每年採用的化學物竟佔全球消耗量的四分一。
說了一通,該也利申,自問買衫的數量和頻密程度,其實和姊妹們不相伯仲,同樣的貪新忘舊,過往亦經常光顧時裝快餐店。而每兩三個月我就會將一大袋的舊衣,裏面總有幾件全新未曾穿過的衣服,特地送往救世軍,然後心安理得地去選購新衣。
我明白「源頭減廢」買少(好多)件衫,方是治本,不過一步到位難免強人所難。倒不如講究質量,選擇經典長青的款式,想閣下且不必如我般要經常出鏡,翻着何妨。
再者支持舊衣回收之餘,亦可選購二手古着或循環再造衣物,唔使淨係喺米蘭買袋嘅。而我最新的搞作是將自己不少簇新舊衣,透過一個時裝網站推出,並自任model另拍造型照,希望為衣服覓同好重塑第二生命,且以「再生」慢裳抗衡速衣。
說到底,季既要換,環保意識亦要換。
舊衣重拍網站: http://www.thecloseteur.com/# !quincy/c20dj
王利民
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