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科學怪人:創生之父》(Victor Frankenstein)原來不關科學事 噢! - 仰止

蘋影話:《科學怪人:創生之父》(Victor Frankenstein)
原來不關科學事 噢! - 仰止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寫於1818年,真是很可憐。貴為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在眾多改編的電影作品中,我沒有看過一部接近原著的悲情鬥爭意識。現代人似乎把Victor Frankenstein以更道德的角度來描寫,幾乎所有電影都在述說他怎樣是個瘋狂的科學家,以各種死屍的部份身體,砌成一個人,令其復生。總是既批評他違反了自然,是不道德的癲人。又或者像另一個從科學怪人本身的角度去拍攝的恐怖電影。《科學怪人:創生之父》將原著,或者其他過去的科學怪人電影拆散,再組合。主要的角度是由一個本來在馬戲班做小丑的,駝背的卻又竟然在馬戲班內閱讀很多科學知識、水準似乎有專家級別,後來當Victor Frankenstein把他救出來後,Igor便成為他的助手。
看過1974年Mel Brooks的喜劇版本,可能還記得Igor這個角色,是由英年早逝的大眼明星Marty Feldman演出,完全是個諧角。保羅麥古尊將這個角色變成另一個由Victor Frankenstein救出來,並醫好他的駝背,給他新生命的青年人,由Daniel Radcliffe主演,這個角色原著沒有,據說是一部1934年的科學怪人電影創造,我當然沒看過。《科學怪人:創生之父》內的版本,這個名字不斷地在電影的角色的口中聽到,有點礙耳。以我這麼平凡的知識,當然立即便想到ego這個心理學的名詞,弗洛伊德說這個字代表了人的「超我」, 是人類心理中最後最深的東西,連人類自己都不了解的,藏於心內影響你的思想和行為的東西,類似是童年陰影之類。
到底Igor是否是Victor Frankenstein的自我本身?在後者的瘋狂行為中,內心是不是有另一個自我?影片最後竟然是一部心理分析電影,將Frankenstein這個角色說成不只是個想像照自己的影象製造生命的,換言之想代上帝的瘋子。背後卻有一段交代不清的過去,成為推動他製造連串恐怖事件的真正原因。
其實我們大可以不必去計較這個看法是否對,影片本身便是非常film noir,或者是歌德式的馬戲班電影。動作堆砌到滿瀉。空洞的內容卻充滿了娛樂性。這就足夠了。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