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接受蔣麗芸網台訪問,說他當年讀初中時去米鋪兼職抬米,除了很煽情地表示「體會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及鍛鍊到體格之外,還說「每(抬一)袋米可賺五蚊,當時五蚊已經很好用。」
有雜誌記者本着求真精神,查證當年抬一包米是否真的有五蚊報酬,而當年五蚊又好用到甚麼程度。結果有有趣的發現。
吳克儉年過六十,這不是秘密,所以記者假設吳讀初中的時候應該是六十年代尾。當年報紙一毫子一份,菠蘿包一毫子一個,巴士票價一至兩毫……五蚊的確相當好使。當年在油麻地租一間唐樓的房間,月租不需要一百蚊。這就真的很有趣了,兼職抬米,一個月抬十幾廿袋,已經夠交租。我上網搜索,當年勞動階層月薪約二百,普通工人日薪約五元。也就是說,抬一袋米,相當於普通工人一天的收入。兼職抬米的收入會否高得離譜呢?
記者職責所在,當然跟進到底,打電話去教育局,教育局回覆「局長未必記得五十年前舊事的所有詳情」。這就更有趣了!公開接受訪問,若對訪問內容的真確性不能肯定,為甚麼要說呢?萬一出錯,起碼也應該澄清。
吳克儉每個月閱讀三十本書,平均一天一本,已經令很多人嘆為觀止了,再來抬一袋米五蚊,而這個人是教育局局長,意味着甚麼?意味着香港的教育精神拒絕邏輯、常識及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