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後首個區議會選舉落幕,令人關注的除了一眾傘兵斬獲外,就是泛民、建制兩大陣營的多位重量級人士落馬,包括馮檢基、何俊仁、陳家洛、鍾樹根和葛珮帆等。
事實上,從上屆區議會選舉來看,選民對地區議題的關注,已看得比這群大佬背後的光環更重,李卓人空降天水圍富恩、梁國雄空降觀龍均落敗。今年區議會選舉,由馮檢基被工聯會陳穎欣擊敗,可以看出選民反面起來比以前更不領情。
自去年雨傘運動,香港人的示威手段已較過往由泛民大佬領導的「遊行散水」,進化至「遊行不散水」;主導示威的往往是不聽從大台號令的年輕人。長達79日的佔領雖以失敗告終,但往後示威斷斷續續發生,不論是反水貨客,還是抗議港鐵禁止樂器入閘,均是泛民議員伸手可以觸及,但沒有爭取到任何成果,才令年輕人一次又一次走上街頭。年輕人在街頭上所爭取到的,恐怕比整天坐在議事堂中的大佬們要多,既然如此,年輕選民就必定會問大佬們的存在價值,甚至思考香港的未來是否依然要受大佬們左右。
世代交替的聲音,早已響起。遺憾的是,不少泛民老一輩錯誤地理解為,年輕人上位就叫成功交替,認為自己不退下來都沒有關係。這種因長時間爭取民主不果而陷入僵化的舊思維,才是阻礙泛民世代交替、導致選民背棄傳統泛民的主因。所謂世代交替,不單是老一輩交棒、新生代接棒這般簡單,更重要是過程中有否產生新思維去令社會改變,繼而尋到另一線曙光。
群眾從來都不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綿羊。倘若泛民的大佬們不從區選中吸取教訓,依然只歸咎於𠝹票、種票、配票,接下來立法會選舉的結果,根本不難想像。無錯,中聯辦人強馬壯,可以有一車車公公婆婆從深圳直送票站,但香港支持民主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難道他們的票加起來會比老人院少?開拓年輕人的票源,吸引年輕人出來投票,才是泛民的唯一出路。
如港隊龍門葉鴻輝所言:「球證是球賽的一部份,不可以怪責球證,有實力的話不會受到影響。」當泛民大佬淪落到每次選舉都要叫人含淚投票、濫情谷票、瘋狂告急,有時間何不去反思一下自己因何淪落到這個地步,何不反思一下憑甚麼叫人投票給自己?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