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香港體壇佳音連連。足球隊再次賽和中國自然不在話下,另外胡兆康於保齡球世界盃封王、羽毛球新星伍家朗擊敗林丹,再殺入香港公開賽四強,無一不創歷史,全部振奮人心。
港將刷新紀錄,揚威國際,固然可喜可賀,可是一直有關注本地體育的朋友也定必察覺:胡兆康於2001年東亞運成名,不久之後已從許長國手上接過棒子,成港隊領軍人物;當年的神童,如今已經31歲,依然是球隊重心;數近年港足之骨幹成員,還是那幾個名字,今屆成績突出,除球員本身的質素和拼勁,以及全城支持所帶來的高昂士氣之外,歸化球員的貢獻,亦是原因之一。
政府欠資助 誰來接班?
又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青訓。任何運動項目,要持續地交出好成績,都要從最根本着手,擴大參與人數、確保訓練質素、各年齡梯隊緊緊連接,才有更多新秀夠資格躋身金字塔的最頂層──精英。要搞好青訓,所牽涉的心力資源難以估量,在現階段的香港,沒有政府支持,恐怕較難成事。
精英項目就那14個,未成精英的拚命想躋身,身處其中的又盡全力保住席位;胡兆康於備戰仁川亞運期間發現患癌,也一直不公開病情,原因就是保齡球項目必須於亞運取得獎牌,才「夠分」保住精英地位,而他不想影響全隊之備戰情緒,就知「成精」與否有多重要。
體院足球部於90年代尾結束,現時港隊主力陳偉豪屬最後一代「產品」。偉豪仍屬當打之年,但幾年之後,或許問題就會逐漸浮現了。體院四年覆核一次精英運動的資格,那制度本身,又是否有檢視的需要?希望有一天,我們的體壇每個項目都會有源源不絕的伍家朗。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