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韌力和理性回應仇恨

用韌力和理性回應仇恨

【採訪手記】
八天的採訪工作完成,《蘋果》採訪隊見證傷後的法國、驚險的拘捕、衝突的社區,留在我們腦海的,不但是巴黎人悲慟惶恐的面容,還有他們驚人的韌力和理性。
攝記黎樹雄,在槍戰當日趕往拍攝,重重記者圍在封鎖線外,有行家站在電單車上拍攝。樹雄以開朗笑容打動區內阿爾及利亞家庭,成就了翌日的訪問,雖語言不通,樹雄送上糖果,令小孩笑逐顏開。

攝記槍戰中「決戰全世界」

攝錄師伍嘉亮,為了拍攝360短片,每晚走訪不同悼念現場(圖), 深受感動, 「呢啲嘢喺香港過幾日已經冇人,平時見佢哋(法國人)懶懶閒,唔嗲唔吊咁,原來都唔係。」
攝記馬泉崇眼利發現餐廳老闆在襲擊後首次回餐廳,成就之後的直擊訪問。在聖但尼槍戰中,更拍攝得一名恐怖分子容貌,他形容今次工作是第二次「決戰全世界」(上次是採訪教宗上任)。
採訪過難民潮的林偉聰認為法國人表現成熟,明白邊緣化穆斯林群體,只會在本土為伊斯蘭國提供更多潛在恐怖分子,他們面對危機態度值得香港借鏡。法國人以獨有方式展現驚人的能量和勇氣,他們以歌聲、舞蹈回應仇恨,以理性去處理種族和宗教的矛盾,每次訪問都會聽到他們說together,不可分裂。離開現場,記者背上增加了的,是謙卑和責任感。
記者張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