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東望洋跑道有死亡賽道稱號,歷年共12車手喪命,全賴駐場醫療救援車第一時間飛馳到場拯救,令每年傷亡得以減至最低。救援者中屢屢出現香港救護員身影如偉哥,偉哥憶起十多年前的奪命賽車意外,見慣生死的他仍難忘當時情景:「當時場面混亂、途人驚慌……我邊行邊搜索,行咗80米至搵到扭傷頸待救嘅貨車司機!」雖然隨著澳門賽車現代化,近年已不再需要香港救護員,但偉哥與其他香港專業救援團隊,仍熱心參與中國及其他亞洲區賽車的救援工作,救援者的格言是:「我哋冇英雄主義!」
記者:張珮琪 梁瑞帆 陳達浩
6.2公里長的澳門東望洋跑道歷年大賽車有12名車手死亡,另至少三名「非車手」喪命,包括觀眾及消防員,不涉人命的車禍更多,每年來自香港的救護員義工,曾在澳門賽道救援隊伍擔當一角。已退休的本港救護員偉哥(58歲)曾參與98年至06年9屆澳門大賽車的救援工作,三人一組的救援車上,他坐在外籍司機旁邊,身後是一名澳門醫生。一直喜歡睇賽車的偉哥憶述,當年前輩賞識其表現邀請他做救援:「我當然有興趣,第一時間應承,係辛苦,但我好enjoy(享受)呢份義務工作!」他稱,當年每年約有5至6名本港救護員赴澳門助救援。
偉哥形容賽車救援工作既緊張又富挑戰性,每年4日賽事,每日天未光便要起床,6時半抵達大會集合取齊物資,包括一個包含整日食糧的餐盒,即到崗位候命,每天工作達11至12小時。「賽事進行期間,我哋會開住車、戴定頭盔,聽住無電線電留意control(控制室)指示,一旦發生意外,control叫邊架車出去,我哋就要第一時間出賽道救人!」
救援車會初步處理傷者,有需要才交救護車接手。為免影響賽道,救援車車尾更配備拖車鈎,有需要時救援車可協助拖走事故賽車。「我哋要出去做嘢嘅話,真係大汗叠細汗,(因賽會)未必會暫停賽事,可能有危險,我哋要照顧自己及車手安全,都幾緊張!」
9年的賽事救援經歷中,偉哥印象最深刻要算2000年第47屆賽事,當年荷蘭車手華舒亞駕駛雷諾車隊跑車,在葡京彎未能轉彎,以高速衝出賽道範圍,撞斃一名內地男遊客,再撞一部貨車才停下,釀成一死三傷。偉哥說當時控制室指示所有救援車到場,他到場時已有兩名同事正在處理兩名被撞途人(包括死者),現場情況混亂,途人驚慌,「我就做其他搜索,睇下有冇其他傷者,一直行咗70至80米去到兩車相撞位置,搵到車手及貨車司機,貨車司機話扭傷頸,我即時同佢急救」。
貨車司機交救護車送院後無大礙,但另一男途人不幸喪命,偉哥亦覺傷感。他認為救護員經常接觸生死,要懂得替自己減壓:「好似做賽車救援就係我一個減壓嘅方法,用我所識嘅技術去幫其他人。」不過,澳門救援隊其後漸成熟接手工作,本港救護員在2006年後完全退出賽事救援,但偉哥現仍積極參與內地如上海F1賽車、台灣、韓國的賽車救援。
同樣參加過9屆澳門賽事,擔任賽道工作人員的亞洲賽車救援協會賽事總監麥世雄(53 歲),年輕時是小型賽車發燒友,其約150人的團隊現時亦是主力參與亞洲區的賽車救援工作。當年麥由小型賽車車手轉型為賽道工作人員,一步步升為賽事總監,他指全靠修讀不同急救深造課程活學活用。團隊培訓的救援工作分四大範疇,包括醫療急救、控制現場環境、救火及剪車,所有成員須持有效急救證書。
「救援工作最主要唔好導致第二個意外發生,安全係唯一出路!」麥世雄稱,其救援團隊包括司機、院前治療人員、消防爆破、心理顧問、培訓統籌。司機 Patrick負責駕駛醫療車(medical car),賽事起步圈時醫療車須尾隨賽車一圈,因為首圈賽事最容易發生意外,如無意外醫療車便會返回崗位候命;當收到控制室通知有意外發生,醫療車一般須在兩分鐘內把醫生及院前治療人員載到場救援。若車手被困,負責爆破隊員亦會駕乘解困車(extrication car)到場,以滅火筒戒備,同時利用工具剪鉗,破車救出車手。
麥補充,通常大型賽事中若發生意外,控制室會召喚醫療車率先出發,醫療車上有一名醫療主管、兩名救援人員及司機共四人,由醫療主管盡快判斷現場情況,包括是否需要救援車的協助,或需否解困車到場剪車救人等;控制室有時亦會召喚醫療車與救援車同時出發。
新加入的JoJo是團隊的心理顧問,負責為賽事傷者提供創傷後精神上及心理上的輔導,亦會向隊員提供心理輔導,令他們工作上無壓力及顧慮。麥強調經常提醒隊員:「我哋冇英雄主義,我哋係團隊合作做好件事,就算幾難,就算有煙火、車手暈咗、成隻手斷咗,我哋都唔驚,亦都唔到我哋驚,我哋只可以用專業嘅態度去做。」
說時遲那時快,訪問現場有一名外籍越野電單車發燒友,練習時失事打了個前空翻倒地,麥的救援團隊立即在記者面前上演賽事救援真人騷,院前治療人員替傷者進行快速檢查,量度各項維生指數及找出受傷位置,固定傷勢,稍後將他送院治理,幸傷者傷勢不重。提及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今年已來到第 62屆,麥世雄認為澳門賽事救援也做得不錯,他希望繼續累積資歷,將來有機會再次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