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潮籽】90s 我的少男時代

【男潮籽】90s 我的少男時代

【男潮籽:紳士裝修】
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大賣九十年代的集體回憶,討得不少影迷歡心。十八廿二芳華正茂,大家也曾型過潮過,只是長大之後往往不堪回首,尤其衣着打扮方面。今次找來兩位潮店老闆及DJ Donald,齊齊緬懷九十年代的潮流造型,當年除了因木村拓哉而大熱的Levi's 501XX牛仔褲、Red Wing高筒鞋,還有試圖忘記的喇叭褲、蝙蝠袖。在那少男時代,幾乎你我都曾中過伏。

日劇木村主宰香港潮流

incredibleS老闆Keith收藏的舊物足足佔了三個倉庫,身旁的Superstar、Nike Waffle及Converse等都是九十年代經典鞋履,至今不衰。

談到九十年代,潮店incredibleS的老闆Keith便說要到倉庫找找,原來他有收藏經典衣飾的習慣,心愛舊物足足佔了三個倉庫,只見Keith不斷翻箱倒櫃,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件件保養得宜的昔日潮物,念舊個性不言而喻。

Levi's牛仔褸是Keith的最愛之一。

經典的adidas聯乘Run DMC衞衣,蝙蝠袖是九十年代特色。

潮流總跟音樂及電影等流行文化關係密切,九十年代,日劇風頭正盛,《Long Vacation》和《Love Generation》當時可謂無人不識。「日劇帶動了時裝潮流,大家都會留意木村的衣着,還會翻看日本潮流雜誌,例如《BOON》、《Cool》及《Street Jack》等,還有SMAP的音樂在背後推波助瀾,日本潮流對當時的香港影響極深。而且日本崇美、香港崇日,木村大玩美式風格,愛着Levi's 501XX Big E、Red Wing,一街男生便跟到足。」Keith侃侃而談。美式風格走入香港,古着店、Red Wing專門店也紛紛出現,當年Keith也有「中毒」,買來大堆Levi's牛仔褸及牛仔褲,為了一償心願,還重金找來二戰版、Type I、Type II及Type III整個牛仔褸古着系列。拍攝時,他也特別叮囑記者小心處理,可見何其鍾愛。牛仔褸屬男生的永恒定番,Keith至今仍有穿着。
介紹過Levi's珍藏,Keith又從貨倉搬出幾對經典波鞋,「昔日一定會着Superstar、皮版Converse來配襯501。」九十年代,Keith雖然還是學生,但已開始搜羅歐美製造的鞋履,「曾經在Ice Fire及大大步以低價買到美國製造的Converse及Vans。」當年大家聽到歐美製造,便會雙眼發光,皆因做工始終較佳,Keith就以Jack Purcell 為例,「鞋孔會較工整、呈傾斜狀,與鞋頭之間的距離較闊,但Jack Purcell近年的設計改變頗大,而且大量生產,做工明顯不夠統一。」他又翻出經典藍黃色Nike Waffle向我展示,「這是七十年代款式,潮流一直延續至九十年代,是長青款式,如今穿着依然十分好看。」

美國製造的九十年代Jack Purcell,原汁原味工整統一,跟現今設計不同。

木村是Levi's牛仔褸、牛仔褲的生招牌。

當年通街喇叭褲。張國榮也穿過。

最伏之選:36吋牛仔褲

最後就是自揭瘡疤的時間,請他回憶當年「最伏」的衣着,Keith認真想了一想,便說:「都是闊身衣服,當年跟別人一窩蜂地穿着,例如大得跌膊的恤衫、蝙蝠袖衞衣,還有大紅大紫的顏色,當年覺得既然買了,無論如何也要着一次,但現在真的不能重複犯錯。」其實,九十年代香港亦曾受hip-hop文化影響,風格偏向闊袍大袖、顏色繽紛,Keith也收藏了幾件蝙蝠袖衞衣,因為是adidas聯乘Run DMC的經典產物。隨後他又抽出一條501XX左看右看,搖頭笑道:「還有闊身牛仔褲,當年大家都會買大幾吋,避免縮水,加上興起oversize,最後我買了36吋腰,現在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穿起來、走出街的。」現在501XX已買少見少,所以尺碼不合,他也不願丟棄,因為青春回憶總是無價的。

受木村而掀起501XX潮流,大家普遍買大幾吋,褲管極闊。

本地潮牌百花齊放的年頭

潮牌,是每代學生哥的集體回憶,風靡校園的衫褲鞋袋幾乎變成校服,記者那代就流行Clarks皮鞋及Gregory背囊,至於九十年代,潮店GUMGUMGUM主理人林樹文(Treeman)憶述:「中學時代流行Levi's 521及503,或是York的變色龍牛仔褲,多是小喇叭款式。」那些年,貪靚的學生不會到校服公司買校褲,而是買York的灰色小喇叭西褲,再襯一對Dr. Martens黃邊皮鞋,上學都會低調地型格。

因木村而風靡香港的Red Wing,跟隨Treeman接近廿年。

Treeman笑指自己頗好運,因為小時候十分肥胖,不能穿緊身衣服,怎料九十年代初剛好流行板仔文化,滿街闊袍大袖,大紅大綠大logo,完全是為肥仔度身訂做。「覺得很有型,那時喜歡軟硬天師,他們的歌詞也有rap:『我只係買件T恤係Oversize/上面印住一個好鬼大嘅C字』。」講起衣着,他便滔滔不絕,「最深刻是到尖沙嘴一間叫BFD的板仔店買衫,那裏有一個束dreadlocks髮型的日本人打碟,不知道是甚麼,只知道好型!」後來修讀時裝設計,也與中學時代愛看潮流雜誌及逛街不無關係,他隨口數了當年聖地,利時、黃金和金百利等,當年租金便宜,孕育了不少本地獨立品牌。「如果問我最懷念的東西是甚麼,就是本地獨立品牌能夠百花齊放,如Vicky Lam的RCB、街牌Dusty,還有朱祖兒與林海峰合作的Prototype等。」今天網上購物方便快捷,又是另一種百花齊放,但他就有另一番見解,「這樣的時裝欠缺生命力,時裝文化需要溝通,我就是小時候走入古着店跟老闆聊天而迷上古着。在時裝店,大家能產生連繫,但網上購物只能跟滑鼠交流。」

Treeman為了扮型而買的耳機,一直沒有用過。

York灰色小喇叭西褲,是當年最潮的校褲。

跟Keith一樣,樹文當年同受木村影響,「九十年代尾,古着T-shirt、Levi's 501XX Big E襯Red Wing,像制服一樣,外加銀褲鏈及長形皮銀包等,我也留了中長髮、染髮,有九成相似,哈哈。」最後當然要問問他穿過甚麼核突衣服,Treeman突然感慨地道,「其實最儍的是花盡金錢去購物、旅行,沒有買樓,不過如果從頭選過,我也照樣如此。當日沒有走這條路,不會認識其他潮人,不知道世界這麼大。玩時裝才發現大家都有很多故事,世界的另一端跟我興趣相若,感覺很特別。」見樹文東拉西扯,只好逼他回答最後悔穿過甚麼,「應該是剛開始玩古着,穿很窄的T-shirt,加Levi's 503闊身牛仔褲,還配上白色高筒波鞋,今日來說很型,但當年被身邊人恥笑。」

買了十多年的古着T-shirt,當年亦因木村而流行。

雜誌《BOON》當年大力引入日本潮流文化。

DJ Donald貴價套裝

記者又電話訪問了DJ唐劍康(Donald),他說:「九十年代,潮人愛逛海運大廈,要數當年潮物一定不少得Lineabold袋,連MJ及Madonna也是支持者,並讓Bold袋變成上學制服。」還有Marlboro Classic牛仔褲,過千元一條也人人爭着買,皆因歌神張學友穿它拍攝唱片封面。另外,不得不提Timberland帆船鞋,近乎通街撞款,還要狗牙底才算潮,賣過千元一對,學生哥要儲錢。至於Donald最後悔是仿效梁朝偉的grunge打扮,穿針織長褸,被人取笑才知不妙。

Donald(右前)親身示範九十年代潮服,Ice Fire冷衫、Marlboro Classic牛仔褲、Timberland帆船鞋,用Bold袋,每樣也很貴。

Bold袋,連MJ、Madonna都用,還可以刻名。

記者:臧 諾
攝影:徐振國、鄧鴻欣
編輯:陳國棟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