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買樓的故事 上車靠父幹也靠經驗70後有爸爸助首期 今為90後兒子置業

五個買樓的故事 上車靠父幹也靠經驗
70後有爸爸助首期 今為90後兒子置業

【本報訊】樓市面對2008年金融海嘯後首次跌市,有業主不信邪拒劈價賣樓,亦有人準備多年吼上車機會,究竟這次跌浪會否製造更多小富翁或負資產?有危有機,本報找來5個業主的故事,當中有兩代好爸爸為兒子逆市上車、不同年代投資者,也有2003年沙士時膽粗粗入市的基層市民。
如股神畢菲特金句:「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下月面臨10多年來首次加息,低息時代將過去;恐懼或貪婪,樓市現時才遇真正考驗。
記者:陳東陽 陳家雄 黃嘉銘 程俊華

【未雨綢繆】
無殼一族大呻上車難於登天,新生代常言上車靠父幹;年輕人上車由慈父孟母出資數以十萬元作首期情況司空見慣,惟絕非只是近年出現的新鮮事。如70後鄭先生眼見樓價高昂,近期有意為90後兒子置業;追源溯本,鄭早於1999年入市的誘因是為給予兒子更好成長環境,而當日鄭雙親亦同樣幫助支付50萬元首期。

70後鄭先生眼見樓價高昂,近期有意為兒子置業。

鄭憶述兒子1997年出生後,夫婦二人、父母及新生兒,合共5人蝸居於荃灣眾安街洋樓一個建築480方呎的兩房單位,鄭遂萌生置業計劃。隨後夫婦兩人申請政府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目標以約150萬元購買荃灣區內的上車盤,最終鎖定荃威花園一個兩房單位,實用537方呎,鄭稱「最記得嗰日,阿B兩歲,好似大人咁蹺住隻手喺背後,喺間屋走嚟走去……聽講細路哥唔喊,間屋唔會太差」。
但單位叫價達168萬元,鄭當日惟有懇求前業主:「我都係首置,錢又唔多,不如平啲啦。」最終雙方即晚以約155萬元落實買賣,並繳付定金。然而,鄭夫婦由開始儲錢至落實買樓,其間儲蓄不過20餘萬元,另外約50萬元首期須由鄭的父母幫忙,「阿爸阿媽就將畢生積蓄都畀埋我」。
1999年後香港經濟持續衰退,樓價同步下滑,供一層負資產樓同時養育小朋友,生活殊不容易。鄭回想經濟最差時要做兩份工,「一份喺錶行做採購員,跟住夜晚去超市做執貨,返到屋企成身豉油味」。

鄭先生當年靠父母協助支付首期,購入荃威花園單位。

「唔係攞嚟炒」無懼負資產

面對經濟不景仍咬緊牙關供樓,而不是出售物業一了百了,鄭解釋,「希望喺後生嗰時將層樓供完,之後做任何嘢都冇乜顧慮」。至兩年前物業供滿,首次置業貸款亦已還清,鄭於是開設自資的建築材料買賣公司。如今公司業務上軌道,鄭開始為剛成年的獨子謀求日後居所。「你望到𠵱家啲樓(價),(年輕人)想短時間內上車一定要父母幫,佢邊到有能力箒?首期百幾萬邊到搵?當佢大學畢業都係搵萬零蚊,當佢月儲1萬蚊,要儲10年先儲到首期,你會唔會忍心個小朋友咁樣?」
發展商開價平過二手,兼提供高成數按揭,所以鄭目標購買一伙700萬元的新盤單位,一如父母當年代付首期,他亦有意付兩成首期(約140萬元)為子上車。 記者問如果樓價跌,會否擔心兒子重蹈覆轍,成為負資產業主。鄭稱「自住之嘛,唔係攞嚟炒樓。無論樓價升定跌,你有能力供到咪得」。他認為大部份有能力的家長亦會做同樣的事情,幫助子女置業。
■記者陳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