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別有用心 團結事與願違(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補貼別有用心 團結事與願違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團結基金三大巨頭:董建華、鄭李錦芬和王于漸在提出解決房屋問題方案前應該先申報個人利益,因為他們斷斷不可能損害或犧牲個人所代表的財團與發展商利益。
王于漸在無綫《講清講楚》節目中明言,今天暴漲的樓價不能下跌,因為會導致銀行壞賬,增加銀行的風險,此外樓價跌會鎖死經濟,令不論是投機與投資的資金與投資者撤離。在這個大前提下,團結基金倡議的「補貼置業計劃」,將會變成確保未來樓價不單不會下跌,且會持續上升的最有力工具。
很多人看這個計劃,只着眼於日後的付款方式及安排等問題,甚少人留意這個計劃仍是以當時的市值作為定價,換言之不論是可租可買或先租後買、不論是自付或借款、不論推出的公屋單位數目多少,對市場都不會構成影響,只要私人樓市價格保持不墮,購買公屋的業主或租客都必須按十足市價購入所住單位,然後惟有「長命債、長命還」而已。
這個計劃如果全面推行,今後政府即使把所有公屋以補貼置業方式推出,因為公屋發售時定價沒有任何折讓,不虞對私人市場構成壓力,惹起發展商的非議。惟有在樓價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這個「補貼」計劃才足以吸引公屋居民考慮先租後買或即買即住,賺取最大的利益,否則買入後樓價下跌,即買的人會變成負資產,未買的人則覺得已「鎖死」的購入價不吸引,整個「補貼」構思會完全落空,又怎能解決到今天因樓價太高而導致貧富懸殊等各種社會問題!
經過六十多年的訓練(香港公共房屋計劃始於五三年石硤尾大火),香港市民對如何透過公屋計劃獲取最大的利益,早已掌握全部有關竅門,團結基金這個「補貼置業計劃」,居民不會抗拒,因為樓價經已鎖定,參加與否,都應不會影響他們的上樓機會,大部份的人入伙後都會靜觀其變。

利用樓價鼓勵市民儲蓄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有先租後買的選擇,政府所收的租金應會隨之大幅上升,以此「鼓勵」居民盡早選擇購入所住單位,而不會任由居民可以同時盡享最平租金或最低售價!
站在政府立場,公屋申請人如果大量選擇即時買樓,建屋的資金即可大幅回籠(但機會其實不大),若因負擔能力或其他原因,租客選擇先租後買,則租金可大幅增加(部份可解釋為買樓的供款);倘若租客最終只租不買,多付的租金政府肯定不會退還……這個本是萬全之計,但今天政府為何反應冷淡,原因主要是(一)他日這類租買合一的資助房屋,管理將會十分困難,政府作為代表租戶的大業主,與其他已購入單位的小業主一定出現利益衝突,不斷產生各類意想不到的爭拗;(二)政府的最終目的是爭取市民對開發郊野公園及填海的支持,而非把公屋變為「補貼置業」這種無補於事、難成大器的花拳繡腿一招半式。
私人發展商只求政府不利用公屋供應來推倒樓價,加上保護銀行的政策不變,對政府的施壓便不會再增;至於土地供應的多少,由於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地產商早有應對之策,且可透過改變土地用途,把現有的土地儲備價值大幅提高,因此這個「補貼置業計劃」自推出以來,沒有一位發展商提出異議,相反不少人私下還十分贊成,認為這計劃能利用樓價來鼓勵市民儲蓄。任何公屋居民一旦「入局」,即會成為支持樓價上升的同路人,日後且可透過樓換樓、樓生樓的途徑,晉身私樓業主的行列,發展商自然對此無任歡迎。
根據政府的建屋目標,未來公屋的供應量會對樓市有極大的殺傷力,團結基金的建議「任重道遠」,能否力挽狂瀾,看連日來輿論的反應,似乎極為冷淡。董建華以此作為基金在政策研究方面的第一炮,看來未能收到一鳴驚人的效果,如果基金的目標是為下任特首的政綱鳴鑼開路,看來應已是事與願違。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