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大戰,兩回合零比零,「兩敗俱傷」,用廣東話來說,便是「攬炒」。
中國出線基本絕望,香港也難以最佳第二名的成績出線。
但香港球迷還是樂得合不了嘴。
球迷說,這一仗,向全世界宣布:我們是香港人。
現場球迷的口號,便是英文「WE ARE HONG KONG」,就連球場外的圍觀市民,也是同聲大叫。我們是香港人,言下之意也相當清楚。
這個訊息比起能否出線更加重要,畢竟香港實力有限,衝擊世界盃,就像一個剛畢業的小伙子想買山頂豪宅,未免不自量力。
但至少香港人要告訴全世界,我們是香港人,不要強加甚麼國族身份的包袱。
如果說回歸前,香港人還深受身份認同的困擾,還會猶疑自己是「中國人」、「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的話,來到2015年,來到球場地,大家都表明心志,不再猶疑,WE ARE HONG KONG。
大國傳媒聽得當然非常刺耳,香港球迷的口號包括「外敵當前」四個字,還有噓國歌聲音。
Well,我們只能說,種甚麼因得甚麼果,有時現實政治上的欺壓,都會在球場上發洩。足球的確能為一個城市帶來歡樂,不論是獲勝,又或者令敵人不能獲勝。
球迷最高興其實是香港足球踢出了爭氣波。
40強賽事抽簽時,大國傳媒都認為中國抽到了好簽,甚至說「作夢都笑出來的好簽」,因為他們認定最強敵手只有卡塔爾,香港只是魚腩。
但兩回合,平均身價遠低於中國國腳的香港,硬是打出了零比零的和局,也再一次成為中國出局的「功臣」。
魚腩有骨,香港便是大陸的「骨鯁在喉」。古人云,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香港在一國兩制的政治路上,以及綠茵場上,都是一嚿魚骨,提醒中國的政治制度如何落後,中國足球又是如何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