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處理量發水日僅1.4公噸

廚餘處理量發水
日僅1.4公噸

【本報訊】審計報告揭發環境局推行廚餘政策糊塗賬。環保署曾向立法會匯報九龍灣廚餘試驗處理設施每日可接收最多4公噸廚餘,但審計署發現處理量有「水份」,計算膨鬆劑如樹皮和木屑及未腐熟堆肥等,實際處理量大跌逾五成僅每日1.37公噸。環保署回覆本報時承認正籌備興建的小蠔灣廚餘廠,號稱每日200噸處理量,但同樣未扣除膨鬆劑影響。

懲教所最大嘥

審計署指廚餘處理量一直被理解為每日可處理廚餘的淨重量,促請環保署清楚說明。環保署指小蠔灣處理廠仍在興建中,暫未能提供膨鬆劑佔的比例,未知扣除膨鬆劑後實際處理量。對於被批虛報廚餘回收統計數字,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過去一兩年已跟進。
報告又批評政府2010年嚴重低估工程項目費用,小蠔灣廚餘廠撥款提出時只稱需4.89億元,款項過低導致政府須重新招標,立法會最終撥出15.892億元才滿足項目需求,廚餘廠延期4年啟用,令大量廚餘送入堆填區。
而報告揭發懲教署院所及醫管局醫院的廚餘量偏高,最大嘥的懲教署轄下的中途宿舍百勤樓,每日人均廚餘量1.61公斤;另一個中途宿舍豐力樓達1.03公斤;大欖女懲教所每日人均廚餘量亦達1公斤。
懲教署指按人道原則和法例,向在囚人士提供健康有益食物,大欖女懲教所新收納未定罪的還柙在囚人士,由於未適應新環境,可能情緒影響到食慾,導致廚餘量較高。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亦曾對懲教署膳食不滿,抱怨收押所食物味道「似由醫院提供」。
而38間醫管局醫院以葛量洪醫院最多廚餘,每日人均0.58公斤。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