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
2003年一場沙士,令香港人百多天戴着口罩生活,經濟環境更是97年回歸以來最惡劣,但人心惶惶的一刻,亦有冷靜機智的香港人勇敢投資物業。
月供不足5,000元
沙士後同年6月,當年年約30歲的張先生以一手價不足140萬元,買入和黃發展的青衣藍澄灣一個建築面積600餘方呎中低層單位,平均呎價僅約2,000元。
張憶述自己在青衣公屋長大,出來工作後,當時在將軍澳租樓月花6,000元,希望搬回青衣,結果在一眾新盤中挑選呎價2字頭的藍澄灣,做七成按揭,即是首期約40萬元,分20年供,每月供款不足5,000元,比現時尖沙嘴車位月租還要平。對於成功低位入市,他直認是好運。他在當時分析,以每呎2,000元買入單位,「再跌都係三幾百蚊,唔怕啦!」
按最近成交價,張購入的單位現時約值450萬元,升值2.2倍。張坦言「都有想賣嘅時候,但timing(時機)唔多夾」,早幾個月前準備賣的時候,樓市開始轉向,結果打消念頭。但他坦言現居住了十幾年都「健康、順利、keep(保持)住好運」,的確不想搬走。
本報追查土地註冊處資料,沙士重災區九龍灣淘大花園O座中層戶,實用356方呎,沙士年8月買家以50萬元撈底,成為當年屋苑最低成交價單位。原業主1999年2月以150萬元買入,持貨4年蝕100萬元。今日同類單位估值約430萬元,單位升值7.6倍。
■記者黃嘉銘、陳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