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體育場館是大是小?(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香港體育場館是大是小?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李兆富) - 李兆富

國足隊隊長鄭智在港中大戰「零入球」之後抱怨說,旺角大球場面積小,影響了他們的發揮。
鄭智和香港的行政長官梁振英,最少有兩個共通點:一,在香港球迷眼中,他們都是這場港中大戰的輸家;二,鄭智和梁振英,恐怕是將「香港地少人多」這句話聽得多,以為香港甚麼都是袖珍大小。對不起,直覺這回事,總是在誤導人。事實上,以國際足協的標準,旺角場其實算是中規中矩;假如要找個像樣一點的世界級球場對比的話,旺角場跟曼聯主場奧脫福球場,長度一樣,闊度也只差一米。
鄭智只是位過客,他的言行,很快便會煙消雲散。這場港中大戰過後,令更多人關注到,隨着本土意識的興起,香港的足球文化,會否因此進入另一個黃金時代。按照現在的情況看來,就算港隊無緣打2018年世界盃,2019年亞洲盃,港隊還是甚有機會入圍。
港中大戰前,臉書上不少朋友瘋傳一條短片,內容大意是在某個平衡時空中的香港,家長都會強迫子女去做足球員,奈何片中主角的理想卻是當一名會計師。這條短片的製作人想帶出甚麼訊息,不用在此再畫蛇添足。
不過,我想指出,在八○年代之前,香港的足球其實也曾風光過;雖然未至於有父母會逼子女去做足球員,但這個城市的確有過職業足球員,而且他們的知名度不下於歌手和影星。歌手和影星有謀生的空間,職業運動也應該有一定的市場。不過,要知道體育和其他娛樂事業,收入不能只靠廣告贊助,門票和電視轉播權費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收入,而且廣告商要收買的是眼球,沒有人觀看的比賽那怕是鋪天蓋地的廣告,也只會浪費人力物力,沒有意義。
說到這裏,不難發現香港在體育設施的規劃上,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極少數由私人或民間組織擁有和管理的場地,大多數都沒有足夠的觀眾席。換言之,香港多數體育會,根本沒有條件去培植自己的主場支持者,更不可能透過門票收益去支付營運所需。諷刺是,由政府興建和管理的場地,卻用上了大量空間去做觀眾席,而且在大多數的時候,這些觀眾席都是空空如也,是一種空間的浪費。運動員作賽的空間,卻要多功能化,亦即是用一個空間,要準備讓好幾種不同的運動員去使用。

須由體育會直接管理場地

不少運動員投訴,場地的不夠專不夠精,影響了他們的操練;從產業化的角度去看,香港體育一直只可以停留在業餘水平,很大程度是出於體育設施規劃和設計的失誤。無錯,香港的場地的確不足,但從空間的使用效益去分析,這些場地並沒有發揮促進體育發展的功能;最佳例子就莫過於香港兩大室內體育館:紅磡體育館和伊利沙伯體育館。事實上,香港的十八區當中,除了中西區和離島,其餘的十六區都有可供十一人作賽的草地足球場。現在這些球場都是由政府官僚的康文署管理,花費公帑之餘,亦不見得場地得到妥善使用。
從世界各地的體育產業化經驗都反映,由體育會直接管理場地,是必須的。事實上,香港的土地使用分配模式,也有相關的方法。其實遠的不說,香港賽馬會就是因為可以直接管理兩個馬場,再加上博彩收益,香港的賽馬競技水平在世界是數一數二。道理套用在足球抑或其他體育上都大致通用。說到底,要促進香港的體育發展,不是要政府再投入多少資源,其實只要政府研究怎樣理順已有資源的使用,已經可以在效益上有極大的分別。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