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年有近1000名成人及兒童患上血癌及其他嚴重血病。以成年血癌病人為例,六成半患者需接受骨髓移植治療,若成功移植存活率可達七成半。乍聽「捐骨髓」三字容易產生誤解,以為在要脊骨插入針筒,不但令人生畏,而且有風險。其實現時捐贈方式簡便,無需全身麻醉做手術,且沒有後遺症,有線記者鄭思思便曾經捐贈。
鄭思思在零八年收到紅十字會來電,告知她與一位病人的白血球組織血型吻合,希望她能捐骨髓救助病人。那時她才得悉有新的移植方法:原理是利用分離機,抽取血液內的造血幹細胞,過程近似捐血。回想那通突如其來的來電,她說道:「也有猶豫的,因為風險低了還是有風險。但想到救到病人可能只有自己,到了那關口,根本不需抉擇了。」
捐贈前三天,她都要到醫院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但有副作用。「我有感冒,周身骨痛,那三天頗辛苦。」常見的副作用還有疲勞及關節痛,不過程度皆因人而異。到了捐贈當天,醫護員在鄭思思的手臂插入兩條喉管,一條讓血液流出至分離器提取造血幹細胞,不需要的血液成份經另一導管回流體內,一直循環,過程約需要五小時。
因過程中身體會流失鈣質,鄭思思出現明顯身體反應。「有種像被蟲咬的感覺,我在床上轉來轉去,整個病房被我吵得不得了。但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旁邊病床那人卻能看書,輕鬆地跟女朋友聊天,離開時完全沒事,反而驚訝我的反應如此大。」
雖然過程頗為不適,但能成為非血緣骨髓捐贈者,機會率僅是五千至一萬分之一,所以鄭思思沒有後悔當天決定,「大家無親無故,但你能幫到她,是自己的福氣。」此外,紅十字會在捐贈後亦為她進行追蹤身體檢查,定期抽血檢驗,「到現在我也沒有特別多感冒或免疫系統下降,看不到我的身體有很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