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稱不應對移民問題流於情緒發洩「港人應向法人借鏡」

港生稱不應對移民問題流於情緒發洩
「港人應向法人借鏡」

【巴黎恐襲】
【《蘋果》記者伍嘉亮、馬泉崇、林偉聰、張嘉雯、黎樹雄法國巴黎直擊】
昔日居住上水,雙腳飽受水貨客車仔狂輾;今日身在受恐襲下的巴黎求學,「香港仔」戴遠雄旁觀家鄉的左膠本土大戰,「直擊」法國的移民問題和穆斯林社群成為國家焦點,他認為面對外來者,法國有值得香港人借鏡的地方,除了「Amalgame」-討論時不要「撈埋一嚿」或把問題過度簡化外,左右翼及黃藍絲之間,均需要認真辯論香港的未來,不應流於情緒發洩。
記者:張嘉雯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戴遠雄,在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擔任助教,同時是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社會政治轉變研究所博士生。恐襲後他聽從當局建議留在家中,周日才第一次出門,發現整個城巿面貌有微妙的改變,「(共和國)廣場好多人,但係好靜默、好肅穆,呢個區域好多人拎住花,同平日飲飲食食好唔同。」

戴遠雄(左)昨到共和國廣場悼念巴黎恐襲死者。 馬泉祟攝

有人似穆斯林被「眼望望」

巿民明顯進入戒備狀態,「坐車喺隧道停咗,會周圍望,平日唔會咁警覺,最深刻係頭先喺地鐵度見到個阿婆拎住個買餸袋落樓梯,後面跟住6、7個軍人拎住槍,從來未見過咁。」因為不少人認為恐襲與極端伊斯蘭信仰有關,當地長相像穆斯林的人均被「眼望望」,「呢樣嘢令人不安,咁生成個樣似啫,但我都係一個普通巿民嚟。」
雖然如此,法國人未有失去理性,不會去襲擊清真寺,「大家係有少少唔知點咁,但係咪支持禮拜日法國全力襲擊伊斯蘭國呢?係咪支持呢啲好冒進嘅政策呢?又唔係。」
他解釋,法國媒體經常提到「Amalgame」一詞,「意思係唔好將啲嘢撈埋一齊講,唔好混淆事情。」他指,法國人對移民、難民的概念非常清楚,也理解穆斯林信仰和極端伊斯蘭主義是兩回事,雖然事發後有右翼組織主張把所有極端主義者趕走,但得不到民意支持,「最大鑊係因為恐懼而去搵代罪羔羊,但呢度我暫時睇唔到係。」

過份渲染情緒 阻礙分析

曾在上水居住的他,深受水貨客之苦,「想落天橋買餸都畀人啲車碌過。」認為政府需要處理水貨問題,但不應因此而拒絕新移民,「透過教育去提倡香港人價值,重視公共秩序、廉潔、選舉權呢啲概念,唔可以淨係搵代罪羔羊。」他舉例,法國政府在《查理周刊》事件後亦加強國民教育,每周一小時傳遞寬容、共和的價值。
他指法港兩地政治討論最大分別是,前者相對成熟,即使在電視辯論時面紅耳熱,但不會侮辱和人身攻擊,香港政客或論政者經常過份渲染情緒,阻礙分析;他批評在香港,左右罵戰和黃藍陣營,均沒有為香港的未來認真討論。
面對外來者,他認為香港人有借鏡法國的地方,「唔好以為香港嘅生活方式永遠一樣,香港人永遠唔會改變,就好似法國人唔係單係建基於過去雨果、法國大革命同埋拿破崙,而係透過不斷包容、創新、創生從而孕育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