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之巴黎恐怖襲擊死傷慘重,已經確定是由伊斯蘭國所策劃,並結合法國國內、外激進分子所為。法國除了內部進行檢討,亦與比利時、英國、美國與中東等盟友更積極地進行情報合作,且持續逮捕有關嫌犯,希望能夠遏阻後續仍可能發生之攻擊,相信整個事件在短期之未來應該可以有較清楚的說明。
事後,法國立即針對伊斯蘭國在中東地區的據點強化海空部署與多次更凌厲的攻擊,雖然可以使該組織感受到更大壓力及嚇阻其未來可能的再次攻擊行動,但是此種強烈打擊的報復行為,難道該組織在行動之前沒有計算到嗎?若從其高階成員的能力進行檢視,均曾是身經百戰的所謂聖戰士,亦即不僅有理念、不怕死、有技能,更具有戰略規劃與彈性調整之特徵。因此,顯然該組織有更大的戰略圖謀,並想引誘西方國家落入其設計的情境中。
2012年,該組織就制訂《改善伊斯蘭國政治地位的戰略計劃》,強調必須脫離國家或地區的限制框架而走入國際社群並且要佔有一席之地,否則組織或運動就不可能長久維持,並且要努力將自己型塑成伊拉克遜尼派領導者以替代沙烏地阿拉伯之地位。之後,隨着該組織已更有能力的在敍利亞與伊拉克等地攻城掠地及建立所謂的哈里發之後,所採取的戰術行動例如威脅不准伊拉克人加入政府軍與安全部隊及激發民眾恐懼;綁架與殺害人質;進行自殺攻擊並公開與政府軍戰鬥,及鎖定有影響力的軍事與政治領導者進行暗殺等之設計,就是該計劃中的三項聯動性之軍事平衡戰術作為。而巴黎的攻擊就顯現出要所有民眾恐懼、七個攻擊者引爆炸彈身亡、且到法國總統觀賽的足球場發動攻擊等之相符合特徵。此外,仍強硬的公開宣佈將持續攻擊含美國在內等之國家而不會退縮。
挑起仇恨 從中獲益
因此,單一攻擊事件之背後,實際上是隱含了該等恐怖主義組織更大的戰略目標,也就是要先努力的設計出各式各樣的地區「前哨戰」,以及依據各國安全環境的變化,而開闢出不同樣態的非對稱性戰鬥形態。且持續的培養或是透過不同的實體或虛擬之前沿團體或甄補人員去吸引各種可以執行此等攻擊的人力。目的是希望挑起各國更大的強力反制作為,而各國執法必然會鎖定某些特定族群之「慣性」及「侵入式」之預防性作為,將會激起被鎖定族群的憤怒而更加的不滿與對抗,但同時在地之本土固有民眾同時也可能漸漸產生仇視穆斯林及反對伊斯蘭之心態,如此怨恨之長期累積,最終可能就會迫使所規劃之東方與西方不得不陷入到宗教與理念之「最後一戰」,而且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此次攻擊,已經呈現出國家的情治與安全人員在應對上,必須思考之十二項特徵:第一、事前經過縝密的規劃;第二、經由不同途徑之事先現地勘察;第三、是受過某種程度訓練的攻擊者;第四、有達成任務必死之決心;第五、不同管道取得攻擊武器;第六、是外來者;第七、是針對無辜的一般民眾;第八、使用特種作戰之攻擊方式;第九、同時連續性的攻擊數個已經鎖定的不容易防範的軟性目標;第十、有攻擊地區內之接應者;第十一、第一時間內,軍警救援不及而死傷慘重;第十二、攻擊之前,情治部門沒有任何此等攻擊有關之線索或是情報。因此,即使未來各國仍會從軟、硬兩種途徑去預防與阻止此等攻擊,但是這些恐怖分子經由不斷觀察與測試政府反制措施而來之戰術調整與靈活運用,仍會顯示出政府有關部門在因應此等新恐怖分子防制作為上之困難而須有所創新。
如果從貼身角度去看,近年來,台海兩岸四地的互動與日俱增地強化,友好關係也隨着經貿依存而更趨於緊密,任何一個地方之不安定或是威脅擴大,均可能會造成其他地區之連鎖反應。因此,對於此等國際恐怖主義之可能攻擊不可以掉以輕心,而應思考如何在現有之共識基礎上,尋求或是擴大必要合作之可能性。因為合作打擊恐怖主義也是必要的國際責任,必須直接接觸和交流及簡化必要的互動程序。但是仍必須克服的難題是彼此之間有關內部法律之相似性原則、司法決議之相互承認原則及警務合作與情報交流之可用性原則等的結構性限制,因此應及早對話解決。
汪毓瑋
中華國土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