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有一句「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腸肚」,是黃蓉揶揄一燈大師的四名徒弟存心刁難郭靖與自己,表面上大仁大義,實質各懷鬼胎。資本市場小鬼何其多,本欄有幸登陸《蘋果》,秉持一個簡單想法,看世界時辨識何為邪鬼何為神,多一點思考,免遭偽君子洗腦。
近年市場興起「互聯網思維」一詞,美其名用新思維做生意,實質卻是用來掩飾收支不平衡、虧損連連的後現代修辭手法。按照傳統思維,商業公司最大目標就是賺錢,企業家目標只有IPO(上市)華山一條路,但隨着市場資金也在追逐像Google、facebook這些10年一遇的好公司,也間接讓創業者和投資人擁有更多的選擇,以及更多的退出途徑。
看到一些沒有business model的公司也能獲創投基金注資,其他科技公司自然也「無心戀戰」,創業只求贏口碑、搶用戶,期待自己被大企業「點燈」,一直只為下一輪融資、賣盤而戰,所以收支平衡、盈利質素對他們來說根本不重要(當然,科技公司員工有糧出、有花紅分、有股權袋)。
上周科技界發生一宗併購,美國化石集團(Fossil Group)斥資2.6億美元收購可穿戴智能裝置Misfit,創辦人Sonny Vu隨即在微信朋友圈寫高呼「我們做到了!為Misfit團隊感到驕傲,在3年內完成如此多目標。」Misfit創辦僅4年多、產品只發佈2年多,便急於出售,是甚麼令到一間具有「雄心壯志」的公司急於出售?
融資過程似結婚
Sonny Vu向傳媒解釋,Misfit缺乏足夠的品牌影響力,無法與諸多知名對手競爭,而Fossil每年手錶銷量高達4,000萬部,所以兩間公司聯手更有協同效應。但依筆者看來,這說法只是一種包裝,事實是投資者已失去耐性,寧願早賣早享受,在合適價格上施壓出售公司套現。Misfit不是首間賣盤的可穿戴公司,去年初另一智能手錶創業公司Basis,亦因投資者失去耐性,而被迫售予Intel,當時Basis賣盤價是1億美元。
但令人遺憾的是,現今不少創業公司已有「共識」,覺得融資作價越高,就反映公司就越成功。但真正的融資不等於把公司賣給別人,投資和融資的過程,其實就像結婚,女家要求男家的嫁妝越多,男家對婚後的要求就越高。Misfit的例子,可能是之前索價過高,但承諾遲遲未兌現,加上資本市場氣氛轉壞,投資人也只好止賺和止蝕。
不過投資科技公司的迷人之處正好是這種「互聯網思維」,因為它能引起市場憧憬,也能爭取到「海鮮價」估值。
在創投界打混的朋友跟我說,創投其實是種藝術,不是科學,valuation dispersion可以很闊,也奉勸真正渴望創業的,不應只關心融資合同的表面價錢,不然空有熱誠,最終也可能「被賣盤」。
十一少
https://www.facebook.com/11mister
本欄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