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港中大戰,最近掀起無窮無盡的輿論與抨擊,大概各界已將這場世盃外,添上無限政治色彩。不過,球員心態上其實沒那麼複雜,他們只想踢場好波,爭勝動力只是贏波的三分。大戰前夕,球員如何保持心理質素是最為重要,一旦牽涉到其他,引致在比賽無法集中,之前就算再努力操練,最後亦會付諸流水。
港足今屆世盃外成績理想,但整體表現仍有極大進步空間,只是球迷看見港足如此搏命出戰,單是這份積極態度與打不死精神,已是值得一讚。關於入籍兵的問題,其實現今球壇早已世界大同,只要球隊能夠交出成績,無論是「港隊」抑或「港聯」,其實問題不大;最重要的,還是以球員狀態和能力作為入選的依歸。
很多球迷常將過去跟現在比較,其實很難去比,畢竟年代不同,處理不同,操練手法、對手、待遇等通通有分別。唯一可比的,相信只是操練模式。現今球員確實比以前幸福,除加入科學化操練外,球場內每個崗位都有專責教練,作出針對性操練,當然有望改善各球員的不足。
周二晚除港中大戰外,歐國附亦進入倒數階段。上周六兩支黃衫軍烏克蘭與瑞典雖然都能在主場贏波,但2:0與2:1的戰果,卻是差天共地。預料平均質素勝一籌的烏克蘭,兩球在手而不失作客入球下,面對青黃不接的斯洛文尼亞,理應可輕鬆取得明夏的歐國盃決賽周入場券。
首回合踢了70分鐘好波,最終因後勁不繼,差點晚節不保的瑞典,次回合造訪丹麥再演北歐打吡,能否闖過這關實在不無隱憂。一來瑞典球員平均年齡較大,短短三日未必能極速回氣;二來丹麥教練M奧臣的應變能力,確比瑞典教頭夏倫高,如丹麥能戒除首回合的慢熱作風,以其主場威力,或有望後上突圍!
丘建威
有線足球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