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死亡》(Being Mortal)一書的作者Atul Gawande上周訪港,和香港各界分享他對善終服務的看法。作者本人是一名外科醫生,每天面對死亡。他從自己父親過世、病人的案例,加上大量訪談研究中沉澱出此書,真的好死不如賴活嗎?
中國人喜歡祝願別人五福臨門,這其實出自《書經.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考終命就是安詳離世的意思,在人生盡頭坦然面對,在死亡過程離苦得樂,好來好去是一種福氣!
醫學和科技在這層面能夠幫助我們嗎?香港每年約有4萬至5萬人去世,超過90%的人死在醫院裏。
香港的醫療水平世界領先,這點不容置疑。但是根據《經濟學人》剛公佈的「死亡質量指數」(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分析全球八十個國家及地區的「善終質素」──台灣排第六位,是唯一躋身前十名的亞洲代表,香港只排第二十二位。諷刺的是,香港是亞洲第一個肯定紓緩醫學專科資格的地區,為甚麼反而「不得好死」?
Atul Gawande認為對老人或疾病末期的人,「醫學常常只是讓人承受無謂的痛苦……我們常為了一丁點的機會,不惜用藥物讓自己大腦昏沉……不再擁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作為外科醫生,他坦然承認自己以前對善終服務的無知,往往看到要治的病,沒有看到要幫的人。
他鼓勵所有醫生盡早正面跟臨終病人和家人溝通,調節治療需要,讓病人享受人生最後的階段,減少痛苦。要說服醫生是漫長而困難的過程,他分享開始在波士頓辦培訓班時,反過來一節課出到150美元送給醫生也無人問津。
根據調查,大部份人都不願意孤零零地在醫院死去,我們大都希望最後的一段時間有心愛的人在身邊一起度過。但是我們恐懼,怕違背醫生的專業意見、怕旁人的非議、要「孝順」、不敢面對等等。以前大家都在家裏社區中老去、死去,現在卻如同坐牢般非要在院舍、醫院中才好,Gawande對此依賴專業、科技、醫學的做法不以為然。
死亡絕不是可以輕鬆處理的問題,讀讀此書或許可以給大家一點反思。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