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幾集,我們回顧歷史,探討北角這個紅色基地兼建制派票倉如何煉成,這集我們回到現在,看看住在這裡的年青街坊有何想法。
記者:張寶晶 攝影:陳海威、伍嘉亮、江俊豪
「大家都知(呢區)紅」,二十多歲的家明,自小在北角長大,他認為只要細心留意平日的生活細節,就會察覺這種「紅」的存在。例如在英皇道往上望,會見到大廈外牆有很多社團聯會和同鄉會的招牌,大廈升降機位又會貼上親中組織宣傳「蛇齋餅糉」的海報,甚至民建聯全港總部也位處北角。
不過,要數近來「紅」得最明顯的時刻,莫過於去年佔領運動期間,「成個北角都係反佔中啲街站,喺街頭街尾街中間全部都有」。家明當時有份參與佔領運動,初期更會隨身戴着黃絲帶以示支持,但回到北角,就會除下,「係有少少壓力,因為你明知呢區大部分人都好明顯唔係支持佔領運動,都會問自己戴嚟有乜意思」。
運動過後,不少泛民人士和傘兵都說要落區深耕細作,家明並沒抱太大期望,「民主派要喺呢度做地區工作,我諗唔知要做幾多年先可以成功」。不過,他認為不是完全沒希望,「但一定困難過好多其他區」。
看看今屆北角的區選形勢確實令人沮喪,九區中有八區都由建制派自動當選,只得丹拿區有泛民人士出戰。他就是公民黨地區發展主任(丹拿)鄭達鴻,「預咗會孤軍作戰,就係因為咁紅或者咁多人自動當選,更要去搵一個人去突破壟斷,而我絕對希望我係嗰個人」。
在北角住了十多年的阿達,今年27歲,由2013年開始於丹拿區做地區工作,今屆第一次參選區議會,對手是獲該區現任區議員李汝大力撐的自由黨曾卓兒。雖然丹拿區比較多中產屋苑,選民知識水平也較高,但要打破建制派一直以來壟斷的局面,並非那麼容易,「同鄉會等宗親機構都會協調,畀到啲壓力民主派候選人」。
阿達在落區拉票時,也遇到不少阻礙,例如有商戶本已貼了他的海報,但被其他商戶勸說張貼建制派候選人,結果在朋輩壓力下,最後選擇把其海報拿下。而他在選區懸掛的橫額,更例必在兩、三天內被破壞,尤以掛在英皇道的損壞得最嚴重。阿達試過報警,但也阻止不了。他推測可能是極端建制派支持者所為,「一開始梗係不忿,不過久而久之佢會鎅到你慣咗」。
建制派長期盤踞北角,令泛民人士支針難插,長遠更影響到這區的民生及民主發展。例如去年,這區的區議員在沒徵詢過居民的意見下,就代表他們,通過支持白皮書的動議。阿達認為,建制派一直為配合政府而漠視當區居民的真正需要,「有啲政策,如果政府推嗰陣,佢(建制派)根本唔夠膽反抗,喺北角區呢個陋習更加明顯」。
這次參選,除了希望在北角區散播民主理念,阿達更想拋磚引玉,令更多泛民人士將來在其他北角選區出戰,「贏唔贏呢一屆,我唔知道,但係我好希望十年後,呢度可能變成民主派嘅票倉都唔定,要做咗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