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在馬來西亞語的意思是海洋之女,亦是傳說中所指的美人魚。儒艮屬海牛目,是世界上唯一食草的海生哺乳類,游泳時會擺動前肢,彷彿人的泳姿,故被誤認為美人魚。近年,美人魚的的生態逐漸被破壞,於08年被列為易危物種。港人梁淑萍Zerlina創作出儒艮布公仔,冀望藉此拯救美人魚。
記者:葉瑞媚 攝影:彭志行
儒艮主要出沒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帶,每七年才會生育一次。牠們喜歡進食二藥藻(Halodule uninervis)及卵葉鹽藻(Halophila ovalis),每天大約需吃25公斤。不過這兩種海草對污染非常敏感,越生越少﹔有時儒艮又會被漁網困着,或被船漿割傷。結果儒艮數目大幅下跌,被「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列為易危物種。
為助儒艮解困,Zerlina一個女生拿着兩大袋材料,由香港專程飛到菲律賓布桑加的保育機構,教導當地婦女製作儒艮布公仔。完成品會放在保育中心及附近的旅遊區出售,收益部份會捐給保育機構,剩餘的則為婦女的酬勞。Zerlina說:「令她們學會製作布公仔後,賺到外快支援到自己之餘,遊客買到的時候,可以將這種動物的保育信息傳開。」花了一天多的時間,19位當地人便製作出150隻公仔。
第三世界國家的漁民生活拮据,教導他們不要過度捕魚時,常被指摘「阻人搵食」。當地保育機構「C3」職員指,社區內常有人表示羨慕儒艮得到照顧,而漁民則被忽略。故該保育機構更為關注當地人使用天然資源的模式。
保育不能「離地」,Zerlina用針線將生態、生計和教育,連成一線,讓當地人知道,保育同時亦可賺錢。她說:「希望他們知道,他們不是被遺忘的一群,在地球另一邊原來有人關心他們及周邊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