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魚雲滑牛豬腸 舊式火鍋正

【飲食籽】魚雲滑牛豬腸 舊式火鍋正

【飲食籽:故味重嚐】
天冷,炭火初紅。
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圍爐取暖,家家必備。不時,不食。十冬臘月,寒風刺骨,方才是紅泥小炭爐齊燃之時。滑牛、豬腰、豬膶……新鮮配料放滿一碟,星火飛騰,熱氣氤氳,清湯甫滾,一箸肉片魚片隨即在銻煲裏灼灼烚烚。剛熟就食,最痛快不過。
轉眼半世紀,當炭爐近乎絕迹,配料要新有新之時,何不還原基本步,來到香港兩間第一代火鍋老店,重塑昔日風景?能與至親共敍圍爐開餐,把酒言歡,熱熱鬧鬧。暖在身,也暖在心。

英記 五十年不變

英記早期賣的「大鍋」,清湯底加九款配料及生菜,蘸醬只有豉油辣椒油,非常簡單。

一張泛黃舊照,將時光倒流到五十年前……
由上環往西環方向走,德輔道西的沿途沒有高聳入雲的摩登商廈,只有殘舊的四五層高唐樓。拐入威利麻街,盡頭曾是往深水埗的渡輪碼頭,而由街頭至巷尾則是一列排檔,當中有家叫「強興」。小店由一家七口撐起,起初賣生滾粥麵食,後來轉賣火鍋,還易名「英記」,每逢傍晚也會客滿一街,朝桁晚拆。過百張木桌子上放滿紅泥小炭爐,爐上又有銻煲,湯滾料靚。但礙於爐身太高,食客要品嚐這頓暖笠笠火鍋,難免要「罰企」。穿插在鬧哄人群中的,就是負責落單及收銀的英姐。那時,她不過十餘歲,正值花樣年華。
「嗰時邊有得剔紙仔,乜都靠記,我最叻就係記單!」五十多歲的英姐邊指着腰間邊笑說,「呢度孭個袋仔裝錢,客人食飽即畀錢,年中我都袋唔少貼士,哈哈。」那時來幫襯的,不是附近艇家的水上人就是街坊,有些更熟稔至英姐會安心交低鎖匙,讓他們吃罷幫忙收舖,一切講「信」字。「有時太好生意唔夠枱,啲客會自己搵個木箱,叠高個炭爐就食。」她憶述。半世紀前,火鍋選擇也非如今般多姿多采,昔日英記的湯底獨沽一味賣清湯,由豬骨熬成再加兩三件豆腐,配料亦只能選「大鍋」或「小鍋」。大碟上拼合海蝦、潮州魚蛋片、本地沙井蠔、鮮魷、豬膶、鯇魚片、豬腰、吊片及滑牛,稱為大鍋,小鍋則再少兩三款配料。要加料,亦只可再點當中款式。「以前邊有人食肥牛!咁肥嘅牛冇人要㗎,個個淨係識食滑牛,即針扒(牛髀牛腰間)及牛冧肉(牛屁股)部位。最好賣仲有唔脆嘅鯇魚片及沙井蠔,每日賣百幾二百斤,𠵱家好少人識食。」燒柴年代,要吃滾熱辣火鍋,不免要個火紅炭爐,英姐就將這重任交予「炭長」舅父,「炭爐要由火種開始引,再用大葵扇撥。食食吓要加炭,食太耐又要換個新,要搵專人負責,我哋咪叫佢炭長囉。」可惜後來政府停發排檔牌照,英記於九十年代被迫入舖,街邊圍爐開餐的溫馨情景不復再。
相隔半世紀,連火鍋款式也日新月異,英姐偏繼續賣「傳統」。「初初都有試,搵咗好多新配料,但發現舊式越嚟越少,決定堅持落去。」營營役役大半生,她安於現狀,不奢求突破,換來是一班撐足半世紀的熟客。更重要是,她要延續亡父的心願。「有諗過放棄,但唔捨得班客,夥計都做咗好多年。希望做到就做,唔想喺我呢代冇咗。」英姐還笑說,她在,英記在。

英姐說轉做火鍋後,其他檔隨即跟風,令火鍋店開到成行成市。

攝於五十多年前「強興」年代,背着嬰孩就是英姐媽媽,正在切滑牛片。

英記火煱海鮮酒家
上環威利麻街19號地下

十大漸被遺忘的火鍋配料

現今人人追求健康飲食,以往以內臟為主的火鍋配料,也漸漸被人遺忘,甚至淘汰。

事頭婆滑牛 $138(英記)
大部份人現改吃肥牛。但這款招牌滑牛是由英姐媽媽親手醃製,每日限量供應。

鯇魚嘴拼大魚雲 $83(英記)
現多轉吃脆鯇,鯇魚買少見少。

豬生腸 $78(英記)
粗如喉管的生腸其實是豬的子宮,零舍肥厚,但爽彈。

新鮮肥鵝腸 $78(英記)
肥美脆嫩,坊間並非常有新鮮供應。

鮮魚卜 $65(英記)
新鮮魚卜灼後爽口,不膩不腥。

米粉 $28(英記)
昔日會以米粉、粉絲或河粉代替即食麵或烏冬。

鯇魚腸 $36(英記)
老一輩才愛的配料,現較難找到,爽香嫩滑。

豬粉腸 $45(方榮記)
粉腸是小腸連接胃的部份,脂肪豐富,入口帶粉粉質感。

魚肝 例牌$28(需連魚腸)(方榮記)
一條魚只有一小撮魚肝,味較腥,未必人人能接受。

豬心 例牌$28(方榮記)
含豐富蛋白質及維他命B,鮮味十足,軟中帶脆。

方榮記 沙嗲湯底響朵

新世代,天冷,吃火鍋;天熱,也吃火鍋。
「以前邊有人大熱天時打邊爐㗎!冬天好凍,得兩三度,𠵱家最凍得十幾度,後生感覺唔到喇。」老字號火鍋方榮記老闆方永昌說。五十年代初,昌哥父親方少航在九龍城寨街邊擺檔,由潮州打冷做起,後來轉做四季火鍋,更自創出沙嗲湯底及「蝴蝶雙飛」手切牛肉。後城寨清拆搬入舖,繼續以這兩款招牌菜馳名半世紀。方少航還被熟客冠上「金毛獅王」外號,皆因染有一頭蓬鬆金髮的他,練成徒手取熱炭的好功夫。然而,昌哥卻說這是老父勞碌一生的印記,「呢啲係辛苦練番嚟,做到對手起晒繭,炭未燒到手就放低,咪唔覺熱囉。」1998年金毛獅王病逝,江山交予兩子接手。昌哥管湯底,弟弟方永烈則掌庖。
「咁耐以嚟就算牛肉貴咗我哋都堅持用新鮮貨,用肉眼及肉眼邊,夠嫩滑。如果牛肥,嗰度最好食。」昌哥說。落刀第一下將牛肉切成薄片,趁未切斷開再「拉刀」切多下,即成蝴蝶雙飛。「以前食嘢冇咁了能揀擇,𠵱家要求高咗,又海鮮又和牛。」往昔火鍋配料以內臟為主,但現代人追求健康,如豬粉腸、豬心椗、魚肝等已買少見少,不過昌哥仍堅持有貨就賣,「唔係話新嘢唔好,但有時傳統可能仲好,做到咁耐一定有原因嘅。」一甲子過後,方榮記一如以往門庭若市。這,不就是「傳統」之故嗎?

方榮記已故創辦人方少航(左),外號「金毛獅王」,與蔡瀾份屬好友。

招牌沙嗲湯底,將逾五十種配料先炒,再拌上湯熬製,惹味非常。

身為方榮記掌舵人,昌哥說不會白費父親及夥計們多年來的心血。

蝴蝶雙飛手切牛肉 $288
肉眼比牛頸脊肉較多筋及油,要先切走。但軟腍不韌,連發哥也是它忠實粉絲。

方榮記沙嗲牛肉專家
九龍城侯王道85至87號地下

自選配料 始於六十年代

「五十、六十年代,是火鍋的分水嶺。」食評家唯靈娓娓道出香港火鍋的發展史。上世紀五十年代,炭爐火鍋乃家家戶戶寒冬必吃之物,選擇不外乎大鍋小鍋,無內臟不歡。而除生鍋外,大行其道還有潮州的熟料暖爐,當中以三角碼頭天發酒家及南北行的斗記最得他歡心,「斗記沙茶牛肉爐最出名,一大碟飛薄牛肉配滾熱濃稠沙茶汁,賣三蚊咋!」後至六十年代初,灣仔夜店祥記打破傳統,開創自由選料火鍋先河,並首創用石油氣爐明火打邊爐。而七十年代起更逐步出現鴛鴦湯底、新式火鍋配料及電磁爐等,百花齊放。

唯靈 香港第一代的食評家

圍爐飯敍 企喺度食狗肉

「圍爐取暖,不時不食。」對香港歷史瞭如指掌的鄭寶鴻說。五十年初的圍爐飯敍是家常節目,後來才出現於排檔或酒樓。「企喺度食火鍋,其實最初係食狗肉,犯法後就改食羊腩煲,最後先到火鍋。」七十年代則是火鍋最輝煌時期,港島的皇后街就有最多火鍋店集結。「以前炭爐要買炭,炭舖幾乎行幾步路就有間。」但迄今已所剩無幾,位於卑利街21號的「英記堅炭」,估計於四十年代已建成,在石沙製的招牌下,還可隱約看到「筵席專家」等字,現今只拆剩招牌。

鄭寶鴻 香港掌故專家

昔日炭舖招牌必用紅字,惟「炭」字要黑,即炭未燒紅,可用。

炭爐火鍋 買少見少

政府於八十年代以環保為由,停發新炭爐牌照,以防炭烤污染空氣。但現時坊間仍有不少以炭爐作招徠的食肆,究竟是否合法?大律師陸偉雄指並非完全非法。他指食肆如要用炭作燃料,須先向食環署申請。該署會聯同環保署及消防處,核實食肆的走火通道、通風設備、有毒物質排放量等是否合乎標準,決定發牌與否。他亦指,食環署對持舊炭爐牌照食肆的續牌事宜監管嚴謹,食肆往往未能達標而失落牌照,令以炭爐謀生的老店買少見少。

昔日火鍋是用紅泥小炭爐,現今只能在少數的舊式雜貨店才找到。

記者︰黃依情
攝影︰梁志永、許先煜、林栢鈞
插畫︰麥震東
編輯:黃仲兒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