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大改革的勇氣(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造就大改革的勇氣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全民退保」這個議題最近又在坊間受到關注。就此,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說,政府對全民退保表示有相當大的保留。她給的理由包括香港一向的福利理念,及政府的負擔能力。先說福利理念,不少「右派」人士都把這議題口號化,令任何由政府提供的東西都標籤成「福利主義」、「民粹主義」。這些口號亦同樣套用在全民退保建議上。
但是,這些人士無論從道德或現實層面上都錯了。從道德角度來看,那些投訴根本就是虛偽、雙重標準。如果提供支援給市民、特別是社會最有需要的人是「福利主義」、是民粹,那麼政府給大地產商的地積比率等優惠又難道不是「商界福利」?政府的差餉、退稅等優惠又難道不是「中產福利」?再者,在一個富裕、文明的社會,整體地資助已退休長者(只要合資格年齡不設得太低、及有適當的入息審查機制去避免富豪都獲得「資助」)不是應該的嗎?還有,為何那些反福利的人士時常都忽略,就算像佛利民等「反福利」經濟學家其實都不反對資助老弱,只是他們提倡以較複雜(但對受益者來說與收「福利」的實際分別不大)的「負入息稅」等方式去伸出援手?
從現實來看,隨着人口老化,樓價、物價持續高企,需要入息保障才能得到最基本的尊嚴生活的退休人士就只會越來越多。強積金在這些情況下不可能完全覆蓋退休人士的經濟需要。既然如此,除了實施全民退保,還有甚麼其他實際上可行的方法?還是那些反對全民退保的人士覺得有越來越多的貧窮的退休人士是正常、是健康的?
不過,縱使反對全民退保的人士時常搬出歪理,他們對於全民退保會牽涉龐大開支的顧慮是有理的。純粹從傳媒報道來看,近期坊間推出的全民退保建議都偏向低估了有關的開支(這些建議都把每位退休人士每月收到的金額設得太低)。同時,這些建議提倡去支付這筆開支的「開源」方式都偏向是小修小補,既不足以為全民退保找到在經濟周期的波動中都仍能帶來穩定收入,亦偏向傳統從稅務上「懲罰」商界、商人的那份思維。

全民退保「亦左亦右」

事實上,香港在政府開支層面上不能做更多惠民措施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其稅基實在太窄。政府收入只靠一些很容易被經濟周期影響其穩定性的賣地,及與土地、個人或商界收入有關連的稅。如果政府要持續地實施一些大型的利民措施,就必須擴闊稅基,在稅制注入一些較穩定的收入來源,特別是與銷售有關的稅(因為先進經濟的銷售數據相對地穩定、很少受經濟周期影響)。我知道,主張全民退保的人士在經濟問題上通常都偏向左翼,所以較大機會反對銷售稅等稅務的不公平(因為無論是貧或富都是交一樣的稅率)。但如果把全民退保及一些額外的扶貧措施能與為政府擴闊稅基的銷售稅等開源措施掛鈎,這不是一個能為政府、社會各方各取所需的方案嗎?
全民退保是一項偏左的大改革。擴闊稅基是一項偏右的大改革。基於一籃子而甚至是互相關連的因素,兩項改革都是難以避免的。但願社會各界能夠放下口號及意識形態的包袱,拿起勇氣去為香港公共財政造就利民的結構性「亦左亦右」大改革。
後記:大家可能覺得奇怪,為何律師會「踩界」去討論經濟問題?其實,小弟曾取得經濟碩士學位。讀大學時我亦曾在大學兼職,就不同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學士一、二年級程度的科目做助教。雖然我已幾乎忘記當年所學的東西,但最基本的概念仍有記憶。希望將來多些機會與大家討論經濟問題。
(註:以上只代表筆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他所屬律師行的意見。)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