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立法會選舉泛民和建制的六四黃金比例,近年可能因不同原因而有所改變消失,但泛民的支持者大體還是比親建制的為多。不過,這個比例往往未有在區選中出現,而建制派往往取得近四分三區議會議席。
很多支持泛民的選民,可能傾向支持泛民A黨,但當區泛民代表為B黨,而該B黨代表的候選人又不算十分出眾,又或者選民認為區議會無甚作用,於是便不投票了。最後,就當然是建制派取得議席。
但大家要留意,立法會選舉選情日趨激烈,勝負可能只是數千票之差。泛民多一個區議員,就可望為該黨於明年立法會選舉增多400至600票,而建制派政黨則會少了400至600票,此消彼長,這些分差絕對可以左右大局。
地區樁腳角色重要
我們也可看看深水埗區「南山、大坑東及大坑西」選區,2011年區選中兩名主要候選人譚國僑、韋海英,翌年其後均有出戰立法會選舉,並於當區分別取得1,745票及1,132票,其他候選人於該區只能取得不足1,000票。另外,於深水埗區「石硤尾及南昌東」選區,當區區議員民協的秦寶山為民協帶來近1,493票,而其他候選人全部不足800票,這對於當時知名度及民調都一直落後的譚國僑,算是穩定了選情。由此可見,區議員作為地區樁腳對於立法會選舉有十分重要的角色。
最極端的例子,相信是民主黨李永達於2012年立法會選舉敗選,只差不足1,000票。如果民主黨於2011年在葵青或荃灣多取一兩個區議會議席,李永達可能便能多取約1,000票而擊敗梁志祥;又或者於元朗多取一兩個區議會議席,陳樹英便能成功搶走梁志祥約1,000票,讓李永達入局。而整體來說,民主黨於2012年立法會選舉備受狙擊而大敗,但至少從得票上,民主黨是靠其地區樁腳,勉強能夠保存一定實力。
所以,對泛民支持者來說,區選投票的確是十分重要。就算泛民於自身選區的代表未必全合心意,但於區選投票給泛民,至少牽制了建制派,可以為真正合心意的政黨或候選人提供多一點點的空間,增加翌年的勝算。
莫因善小而不為,民主路還有很長。如果不能走到前線,至少也請大家把握每一個機會投票。
Allen
前線科技人員議政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