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小朋友要應付社交、課堂學習、考試、興趣班等壓力,容易精神緊張,增加患上抑鬱症等情緒病風險,適當減壓可讓身心「唞唞氣」,家長可透過飲食調理,幫助子女提高抗壓力。精神科醫生指出,香蕉、菠菜、果仁等常見食材,含有「色氨酸」等多種有益成份,適量進食可改善情緒健康,吃出好心情。
記者:梁麗兒
香港港安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王婷芝表示,近年10歲以下兒童抑鬱症個案增加,患者壓力主要來自學習及社交問題,「學校嘅壓力、測驗考試,令小朋友朝七晚八都好忙碌,放假又要返補習班、興趣班,仲辛苦過返工,積埋就壓力爆煲」。臨床上除藥物、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外,健康飲食習慣都屬改善情緒的輔助方法。外國研究顯示,多吃高纖維、低脂肪食物,可減低抑鬱症風險外,但高糖、高脂肪食物則有反效果。
日常不少新鮮食材,都可促進腦部分泌血清素,有助預防抑鬱症等情緒病。王指,香蕉是其中一種可以提高開心指數的食物,因其蘊含豐富色氨酸及維他命B6,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令精神鬆弛。醫學界已知血清素不足會增加患抑鬱症風險,故兒童患者適量吃香蕉有益。
藍莓增強記憶力
葉酸水平不足可導致血清素減少,菠菜含豐富葉酸,適量進食可提升情緒。亞麻籽、海藻油等含奧米加3脂肪酸,同樣可增加血清素水平。王指,雞蛋含色氨酸及膽鹼(Choline),對大腦發育十分重要。莓類食物如藍莓等含花青素及黃酮素等抗氧化物,可補腦及改善記憶力。
該院註冊營養師蕭鈺麟表示,豆腐、南瓜、粟米、芝麻、杏仁、核桃等食物均含色氨酸,可以令人吃出好心情,家長可多動腦筋,在子女餐單中加入可改善情緒的食物,如早餐吃全麥麵包配杏仁醬及香蕉,午餐的沙律可加入果仁、粟米等,亦可炮製含豐富葉酸、維他命B6等營養素的「素紫菜卷」。
王指,要預防兒童壓力爆煲,除保持健康飲食外,家長也可與子女到公園散步、假日舉行「家庭同樂日」,或在家玩遊戲、進行呼吸練習鬆一鬆,齊齊減壓。兒童出現抑鬱症狀與成人有異,未必會說自己不開心或抑鬱,但會出現心情煩躁、持續疲累、放棄睇電視等喜歡活動、不願起床、記憶力下降或成績退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