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促銷只有一招,就是減價。美國的零售商都會在年尾進行清貨大減價。顧名思義,清貨大減價旨在清貨;有些產品,例如時裝和電子產品,周期只有一年,過了季節,內在價值會大降,所以零售商也不惜在年尾以平價促銷。消費者願意買這些「月下貨」,因為在年尾臨近節慶的消費,大多數買回來的產品,目的是送禮居多。所以,這正是家家有求的日子,但求人有我有,最緊要經濟實惠。
當然,節慶的消費,也不一定主打平價。有些時節產物如月餅年糕,一年一造,通常都賣得特別貴。事實上,在外國也有類似的產品,尤其是食物。其他的節慶裝飾物,雖然不會有太高的溢價,但也不見得會在節日之前減價促銷。
大陸的光棍節,過去幾年都成為了新聞焦點,可是有一件事我仍然大惑不解:「除了大減價以外,這個光棍節還有甚麼社會經濟意義?」我不是在抨擊消費文化,畢竟隨着一個社會的經濟水平提升,消費者很自然地就會追逐更多的物質需求。不過,站在營銷的角度,在這一段日子大減價,只會帶來「一節淡三墟」的效應。換言之,零售商並沒有因為促銷賺多了,只不過是將所有銷售都集中在一個短時間內發生,甚至有理由相信,這種沒有意義的促銷,削弱了賣方的議價能力,也增加了物流送貨的成本。
像阿里的天貓,短時間內處理大量定單,可以顯示系統的能力。不過,我相信不少供應商弊多於利,尤其是那些有議價能力的,都不會想長期地被拖着鼻子走。事實上,有實力的產品,都不會刻意地去跟隨別人的促銷活動,蘋果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今年我見到有些網上的偵查報道,指光棍節在網上出售的產品,售價往往比平日和傳統銷售更貴。似乎大陸的消費文化,仍然在萌芽階段,從光棍節現象看來,跟成熟期還有一段距離。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