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J試飛,全日本關注,日本政商界傾力卧薪嘗膽數十年,就是等待這一個突破口,讓日本的飛機產業東山再起,回復昔日光輝。
日本飛機產業的黃金時期,以二戰時期「零式」戰機為象徵。三菱重工當年在名古屋的工廠生產1.8萬架戰機,在太平洋戰爭與美國盟軍爭雄。日本戰敗後美國佔領者禁止日本的飛機研發生產,1952年《舊金山和約》簽訂後解禁,陸續授權日本生產軍機零件以至軍機,但日本飛機產業已今非昔比。
日本政府為重振航空工業,出資領導多家財團,研發YS-11渦輪螺旋槳客機,1962年首飛,領導設計的東條輝雄,正是戰時首相東條英機次子,也是「零式」戰機最初的工程師之一。不過東條團隊全無設計民用機經驗,客戶對YS-11評價不高,海外銷售困難,向國內航空公司生產182架後黯然停產。經此一役,日本業界轉向為波音供應部件,向其學習,為此政府投入數百億日圓補貼,主要航空公司也棄爭取較佳價錢和條件,幾乎只向波音買飛機。刻意經營多年後,波音最新款787客機有1/3部件日本生產,三菱重工等日企累積知識經驗後,再次挑戰研發生產國產客機。
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日經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