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緬甸日本看民主與愛國(自由撰稿人 薛永民) - 薛永民

從緬甸日本看民主與愛國
(自由撰稿人 薛永民) - 薛永民

小國緬甸大選,卻能舉世矚目。簡單講,這是因為緬甸長期的軍政府統治以及昂山素姬這位悲劇人物。從緬甸和昂山素姬,我想到了中國的胡適。胡適認為,在民主與民族的排序中,民主優先,民主比民族更為重要。當年身在美國的胡適稱他是世界公民,他顯然突破了原始氏族以來以血緣定取捨的種族界限,把「民族的愛國」昇華到「民主的愛國」這樣的高度。進一步來說就是:民族的愛國,是血緣愛國;民主的愛國,是制度愛國。胡適的這種理念,在全球化的今天,顯然有極為正面的認識價值。
也許緬甸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可以佐證胡適的上述理念。緬甸在1948年獨立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曾是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然而今天的緬甸卻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國民在政治和經濟上正遭受着苦難,直到最近,幾十年的軍政府統治才有望結束。宏觀來看,緬甸當年告別殖民歷史,作為一個國家看似獲得了獨立,但緬甸百姓作為個人(生命個體)卻逐漸失去了人權和自由,就連生活的保障大概也無從談起。緬甸軍政府曾許諾把緬甸帶上緬甸式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但事實上這無非是軍政府對人民施行專制的一個藉口而已,政治上的獨裁統治和經濟上的進入世界最貧窮國家行列就是明證。對於緬甸百姓來說,從富有到貧窮,從殖民到獨裁,哪一個選擇更好?假如獨立帶來的只是貧窮,國家的意義何在?
我又想到日本的情況。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此後,從日本憲法的重新制訂,到日本的民主改造,再到後來日本經濟的起飛,直至後來日本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在日本失去國家主導權的前提下,由美國人一手改造而成。當時,由美國人主導重新制訂的日本新憲法的主要特點是:推行國民主權和「象徵天皇制」,天皇從此成為一個虛位;放棄國家的交戰權,日本不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實行權力分立與議會內閣制,國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立法機關,天皇在憲法意義上退出了歷史舞台;司法實現獨立,天皇不再主宰天下。假如從「民族的愛國」而非「民主的愛國」這樣狹隘的愛國主義角度出發,日本人是否經歷了一場奇恥大辱呢?
從緬甸和日本的不同情況來放眼全球觀察不難看出,經濟自由和政治民主已是人類文明新的歷史階段,順應潮流將國強民富,逆流而向則百姓遭殃。以今天仍然遭受腐敗政府獨裁統治的非洲國家亂象來說,雖然當年這些國家也都獲得過獨立的榮耀,但今天「窮非洲」的現實,除了專制政客的驕奢淫逸之外,剩下的就只有百姓的苦難了。

薛永民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