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25年來最自由的緬甸大選結束,昂山素姬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預料取得超過八成選票,足以控制上下議院。雖然憲法規定,兩院仍有四分一議席分配給軍方代表,但緬甸國內外均對本次選舉給予正面評價。不過,被喻為民主女神的昂山素姬在選舉期間說出「凌駕總統論」,引來不少批評。
部份人認為,緬甸經過本次選舉,已轉型為一個民主國家。不過,從緬甸現時各新舊勢力的權力分佈,將之理解為軍方放權過程會較為合理。1988年的8888民主運動後,軍方以更直接方式管治國家,並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SPDC),成為國內最高權力機構。2003年,軍方提出民主化路線圖,計劃將權力由SPDC轉到文人政府。而文人政府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民選國會及由國會選出的總統。2010年,在全民盟杯葛下,軍方支持的政黨大勝,取得兩院大多數議席,並在兩院選出軍方出身的登盛為緬甸首位文人總統。而2011年,權傾一時的SPDC亦隨之解散,此為緬甸民主化的第一階段,由軍政府轉型為一個經非完全公平間選出的文人政府。
本次大選後,政治版圖改變,緬甸同時存在着一個直接選舉並具有認受性的國會及一個昔日間選而認受性受質疑的總統。這是昂山素姬提出「凌駕總統論」的原因,因為她理解緬甸經過國會大選後,可被視為一個議會制國家,而她是黨的領袖,自然是有權作出決策。與此同時,總統是經間選產生,「民主成份」不足,「凌駕總統」在某程度上是有所依據。以上爭議,在東歐民主化過程已多次出現,因時間差而同時存在一個民選國會及非直選總統,及後亦出現爭論應行總統制,抑或總理有更多實權的半總統制,這矛盾可以拖延至十多年仍未解決。
緬甸的問題更為複雜,除了軍方保留兩院的25%議席外,SPDC的變種,掌管外交、國防並主要由軍方背景成員參與的國防和安全委員會(National Defence and Security Council,NDSC)仍然存在。換句話說,枱面上已出現總統、國會及NDSC三個權力機構,但他們之間的關係,現階段並未有釐清,此亦為昂山素姬首個面對的憲政問題。而這政治秩序,軍方在推動時稱之為紀律—繁榮民主(Discipline—flourishing Democracy)。
其次,緬甸是一個經濟上百廢待興的國家,經濟改革是否成功,將影響全民盟命運。暫時看來,軍方願意接受大選結果,加上以上提到對其有利的政治體制,出現政變的機會不會太高。人民關心的便漸漸由民主化,轉為經濟發展。不過,假如昂山素姬積極推動市場化、自由市場為主調的經濟改革,在國內以至區域上,將面對一個相當矛盾的局面。
經濟改革現兩難
緬甸經濟雖然落後,但國內並非有一個軍富民窮的二元對立關係。英國學者鍾斯(Lee Jones)研究指出,一方面,軍方在市場化過程中成立緬甸聯邦經濟控股有限公司(UMEHL)及緬甸經濟公司(Myanmar Economic Corp.)執掌金融、貿易、重工業、旅遊等經濟命脈。一方面,國內亦出現一個商人階層。他們並不一定有軍方背景,但自然因與其關係良好,才可在軍人政權下致富。而全民盟的支持者,則為平民、工人、農民及知識分子。聯盟勝出大選,不止政治局勢轉變,同時衝擊舊有經濟既得利益者。而這批非軍人出身的商人階級數目並不少,他們不少早已加入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
昂山素姬面對的經濟問題不是如西方左派政黨調整稅制、福利政策便可以解決,她面對的是結構性的兩難問題。首先,假如她進一步市場化,與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甚至加入各自貿區,自然深受西方國家認同。但得益者,明顯是既有資產階級,在缺乏保護政策下,全民盟的基層支持者極有可能利益受損。相反,假如採取保護主義、中間偏左經濟政策,雖然得到原有選民支持,但能否加入要求開放市場並被認為對經濟有利的自貿區,則充滿未知數。
翻查歷史,帶領人民推翻共產政權上台後的東歐政黨,在處理經濟問題上均有所失策,並在之後的選舉落敗,舊有政權的後續政黨重新執政,各民主陣線亦往往分裂為支持自由市場、保守主義的政黨。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對全民盟來說,確實前車可鑑。
馮南樓
國際關係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