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大選對中國民主的啟示(內地歷史學者 王曉漁) - 王曉漁

緬甸大選對中國民主的啟示
(內地歷史學者 王曉漁) - 王曉漁

緬甸大選平穩結束,25年來首次出現兩黨競選,由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獲得多數選票,軍方主導、現執政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表示接受這一結果。鑑於緬甸數十年來反覆無常的政治格局,目前對緬甸的民主轉型只能抱謹慎樂觀的態度。此次選舉並非開放所有議會席位,軍方保留了25%的固定席位。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一個國家需要經歷一段相當漫長的時期。
儘管如此,此次選舉對緬甸依然是一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僅就這次選舉而言,沒有失敗者。全國民主聯盟是勝利者,鞏固與發展黨也是勝利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選舉的格局下,後者同樣可以在未來的選舉中勝出。2012年,緬甸總統登盛在開放媒體之後表示:「我再也不害怕面對媒體了。」
開放權力,同時也是在解放自己。鞏固與發展黨不會因為此次失敗而被打入另冊,謀求下次當選的行動更不會被執政黨視為「顛覆國家政權」。國家政權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定期進行更換,有意願者可以參與競爭,何來顛覆一說?從這個角度來說,民主選舉之下,沒有失敗者;一黨專政之下,沒有勝利者。
蔣經國在晚年決心開放權力時,說過一句名言:「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固若金湯、萬壽無疆的北韓,在旁觀者看來也彷彿空中樓閣,隨時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權力不可能無限持續的情況下,即使一個只考慮自身利益的組織,也會考慮如何處理與反對派的關係。如果沒有最後的轉身,蔣經國的形象就會被定格為獨裁者,不像現在至少毀譽參半,有時稱讚的聲音還會更多一點。
按照習慣性思維,對反對派的態度越嚴厲越有助於穩定,但是這種方式無論在羅馬尼亞還是在利比亞,都被證明是無效的。最後的結果是,當權者如何嚴酷對待反對者,反對者就會如何嚴酷對待當權者。當權者死於非命,是他殺,也可以說是「自殺」。這種慘烈的結局對於民主轉型沒有幫助,羅馬尼亞或利比亞的轉型在民主轉型的國家中都不是典範。
一個考慮自己未來而不是只考慮現在的組織,會默許並容忍反對派的出現,以便在未來的談判中獲得博弈空間。當雙方可以博弈的時候,對話會取代對抗,和平會取代暴力。此前,緬甸軍方也曾採取過嚴酷的控制方式,持續數十年依然無效,反對的聲音沒有因為強力壓制而減少。

中國轉型取決於內部力量

緬甸軍方啟動轉型的具體動機無法猜測,但是在阿拉伯之春以後,緬甸軍方明顯加速了轉型過程,或許正是看到了嚴酷壓制之路不可持續。面對反對派,進一步可能山窮水盡,退一步反而海闊天空。權力是春藥,也是炸藥。手握權力者經常被權力灼傷,只有更多的人分享權力,才能拆除炸藥的引信。
緬甸大選在中國網絡上引起巨大反響,但是對中國政治進程的影響,不宜高估。在中國模式逐漸改變世界規則的今天,各國的轉型對中國影響非常有限。從乒乓外交發展為波音外交,各國政要在意的主要是市場,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介入中國的內部事務。中國的轉型,取決於中國內部的力量。
此次緬甸轉型,緬甸軍方的行為值得有保留的讚賞。但更值得讚賞的,是數十年來堅持自己觀念並付出巨大代價的緬甸民主聯盟。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但也很少有哪個執政黨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主動放棄權力。
著名政治學者林茨(Juan J. Linz)和斯泰潘(Alfred Stepan)認為,與極權主義、後極權主義、蘇丹制政體相比,所有高級軍官領導的政權會「潛在地有利於民主轉型」。但他們同時提醒,這些高級軍官常會對民主鞏固有負面作用,「以保留他們的非民主特權為條件來就他們的撤離進行談判,或把非常具有限制性的條件強加給通向民主轉型的政治進程」(《民主轉型與鞏固的問題:南歐、南美和後共產主義歐洲》)。缺乏執政經驗的全國民主聯盟,面對現實中的種種分歧如何展現出政治智慧;鞏固與發展黨,是否繼續鞏固與發展民主,而非鞏固與發展權力,這些都是巨大的考驗。

王曉漁
內地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