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A Channel】同小朋友睇書,口語定書面語?

【POPA Channel】同小朋友睇書,口語定書面語?

父母多些同子女睇書,不單止可以增強小朋友的語言能力、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更可以幫助他們增進知識、擴闊眼界、和學習良好的品格。不過,父母睇書講故事時,應該用書面語朗讀,還是用口語講好?

香港幼兒學報曾經發表過研究,比較這兩種講故事方法,對小朋友有甚麼影響。研究人員連續12個星期,每星期兩至三次,每次30分鐘,分別以書面語和口語,講故事俾兩組5至6歲的小朋友聽。結果發現,兩組小朋友的語言能力都有所進步。不過,用書面語那一組,成效較為明顯。聽用書面語講故事的小朋友,更加注意書入面的文字內容,偏向「文字主導」,因而可以更快學會自己去閱讀。而用口語那一組,就只是維持以「圖畫主導」。這研究指出,用書面語同小朋友睇書,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小朋友認字和用字的能力。

那是否以後全部故事書,都要改用書面語去朗讀?那又不一定。

美國教育學家Rebecca Isbell,亦試過研究以書面語和口語講故事,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她邀請了一班3至4歲幼稚園學生,隨機地分成兩組去比較。

為了詳細評估小朋友在實驗前的語言能力,研究人員會要求小朋友做兩項測試:首先會要求小朋友複述一個他曾經聽過的故事,然後以平均句子長度、句子順暢度和詞彙多樣性去評分。接著,研究人員再給他們一本無文字的圖書,要求他們依靠書中的圖畫,重新創作一個故事出來。研究人員然後再根據他們所創作故事中的主旨、背景、寓意、角色和他們講故事的技巧來評分。

接著,研究人員挑選了24個故事,分別以書面語和口語去跟兩組小朋友閱讀,每個故事一星期讀兩次,重複12個星期之後,再和兩組小朋友做跟實驗前一樣那兩項測試,評估他們語言能力上有何改變。

實驗結果顯示,兩組小朋友於上述測試中,語文能力都有明顯進步。不過,聽口語講故事的小朋友,複述故事能力較高;他們在表達角色同場景都做得比較好,而且比較能夠帶出結局。而聽書面語的小朋友,在“看圖作故事”部份表現較為優勝,而且運用語言的複雜性更有明顯進步。

不過,研究人員同時發現,聽書面語的小朋友比較依賴圖畫的幫忙,他們在複述故事時,會靠圖畫去組織故事結構,如果忘記了書中其中一個角色,他們會嘗試以圖畫中角色的樣貌外表,再用言語表達出來。而聽口語那一組,則會選擇創作另一個角色去代替,令故事更為完整。研究人員相信,這是因為用口語講會較容易記低故事的想像,所以更能夠理解故事中的內容和寓意。

如果小朋友在完全沒有文字或圖畫的情況下聽故事,會一邊想像一邊記憶。故事情節和角色,會在他們心入面更為深刻,小朋友亦會更容易被故事所感動。

其實,兩種手法各有千秋,所以專家建議各位父母陪小朋友閱讀時,可以交替用口語和書面語,甚至用更多不同演釋方法,去刺激小朋友,令他們發展更加全面。

POPA Channel: www.facebook.com/popa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