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放緩已非新鮮事。第三季按年增長創下2009年以來最慢增速,難免令人憂慮經濟前景對相關投資的影響。筆者較早前已講述未來的中國增長主題,本周不妨再深入探討其經濟環境及機遇所在。
毫無疑問,實力強勁的消費者是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中國政府今年超額完成城市就業目標,同時薪金增長依然穩定,今年第三季城市居民的人均可供支配收入實質增長6.8%。我們認為勞工市場狀況穩定,加上薪金增長勢頭不減,應可繼續在經濟放緩的大環境下為當局提供喘息空間。
不過,單靠消費當然不足以推動整體經濟增長。為刺激經濟,中國政府在財政和貨幣政策上均有舉措,例如上月底人民銀行便宣佈減息及降準。此外,當局早前亦調低首次購房最低首付比例,以鼓勵民眾置業。雖然談不上是重大的刺激措施,但此舉卻暗示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立場已由降溫轉為支持,有助整體經濟企穩。
另一方面,當局決定改革人民幣定價機制後,中國隨即出現前所未見的撤資潮,同時加劇環球市場波動。然而,人民銀行表明人民幣滙率短期內不會下挫,並強調經濟增長及強勁的財政狀況並不代表貨幣會大幅貶值。由於中國坐擁3.6萬億美元的儲備,有充足工具確保流動性充裕,我們認為市場毋須憂慮人民幣大幅貶值。
中國在短期以至未來數年仍是市場焦點。我們認為隨着財政及貨幣政策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未來數月的經濟活動亦將會逐步改善,而股市亦有機會溫和回升。然而,面對產能過剩等問題,十年前的經濟增速已不復見,這是投資者應該接受的「新常態」。隨着經濟重心持續由製造業轉向服務主導的範疇,整體經濟增長也會受壓。但長遠而言,只有在經濟增長能夠持續的情況下,中國才可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投資機遇。
吳家俐
摩根資產管理機構業務拓展總監
( http://www.jpmorganam.com.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