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圈有傳「得福建得天下」。近年福建宗親會、社團乜乜乜經常現身各大遊行,撐政府撐中央;在福建人聚居的北角,春秧街、僑冠、新都城大廈一帶,則可看到處處都是宗親會門牌。自認老愛國、身兼南安公會及陳氏宗親會榮譽會長的陳江雄坦言:「社團一方面聯繫同鄉,另一方面走愛國路線。」這股由福建人組成、由北角放射到全港的愛國力量,到底如何掘起?從陳江雄的成長經歷,我們多少可以找到端倪。
記者:蘇汝卿 攝影:馮就康 伍嘉亮 李錦鏵
「五百多呎,住7戶人家,每層一個廁所,一個廚房。」1960年陳江雄來到香港,曾住過電氣街、春秧街、新都城大廈。當年生活艱苦,一家靠爸爸在菲律賓工作,每月寄五百元回來養家。初來甫到,陳江雄不懂廣東話,只會跟北角的福建人交往,難融入香港社會。「我們福建人有互助精神,福建同鄉會影響力很大。」陳江雄在鄉里安排下,讀福建中學,課室掛的是毛澤東像、五星紅旗;畢業後則獲介宗親會介紹,到愛國企業打工。
陳江雄的身世可說是北角「小福建」社區的典型。研究東區福建族群多年的羅永生教授表示,有福建幫「大家長」之稱的施子清,以及錦屏區議員蔡素玉,背景都跟陳江雄相似:「很多福建人的父祖輩在菲律賓一帶謀生,而當時內地政權未與東南亞國家建交,所以內地允許部份親屬來港探親。」當時宗親會便擔當類似領事的角色,協助南洋僑胞的內地子女申請來港,與好讓他們在港團聚;因此,「小福建」於北角成形,跟內地華僑政策有著莫大關係。加上宗親會照顧同胞子女升學與就業,與小福建自然更密不可分。
至於這些宗親會與大陸的聯繫,往往可以追溯到二戰之前。以福建同鄉會為例,早已一錘定音,親共愛國。該會的靈魂人物乃係第一屆會長--華僑巨富胡文虎,於1939年創立福建同鄉會。胡氏是星島報業和萬金油的創辦人,二戰前後,國共兩黨都希望拉攏這種華僑領袖;及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位務實商人選擇了靠攏共產黨,自此同鄉會便年年舉五星紅旗賀國慶。
至於當時北角的基層福建華僑,與其說熱衷政治,不如說是他們重感情更為貼切。陳江雄說:「我們福建人的鄉土觀念比較重,自然國家民族觀念也會強烈。」據他講,後來改革開放,小福建的後生一輩開始回鄉建設,宗親會的愛國路線正合時宜:「七十年代再來的那些,他們現在跟內地做生意,更堅定支持國內、特區。」
這股愛國情結根深而廣泛,陳江雄表示目前香港的福建同鄉會(包括聯誼會、社團等)有220個,每條村、甚至不同姓氏都有所屬宗親會。臨近區選,陳江雄表示:「我們這些票當然要投給那些愛國愛港人士。建制派也希望透過這些社團,傳達這些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