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陷史翠珊效應(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港大陷史翠珊效應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早兩個星期,商台先後播出兩段港大校委會會議錄音,內容涉及校委李國章及紀文鳳對委任陳文敏為副校的質疑,驚動港大報警;任期屆滿的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更加出動Plan B,向法庭申請禁制令,禁止9月29日的會議內容流出。商台決定將兩條聲帶從網站移除,不過已經制止不到香港人轉載相關內容。近幾日校委王䓪鳴的會議錄音在台灣著名BBS批踢踢(PTT)上流出,檔案疑似因為太多人連接而一度無法下載,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恐怕百年老校已經陷入史翠珊效應的泥沼。
2003年,美國演員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控告攝影師和Pictopia.com侵犯私隱,要求對方移除1.2萬幅拍攝到她加州住處的照片。一張代號「Image 3850」的照片,本來只有6個人下載(其中兩個為她的代表律師),但自史翠珊將攝影師和網站告上法庭後,短短一個月就有42萬人下載,輸了官司還吸引到成千上萬的人看她的房子,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美國博客麥斯尼克(Mike Masnick),形容這種意圖禁止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出現在互聯網、但弄巧反拙的行動為史翠珊效應。

中環菁英亂搬龍門

2007年,突尼斯總統阿里在其擔任總統第20個年頭,基於YouTube和Dailymotion等影片網站常被國內反對派及異見分子利用,而禁止突尼斯人接觸。雖然網站受到封鎖,但國內的人並無放棄「宣揚」國家的實際情況。路不轉人轉,他們改為將大批群眾運動影片連結到Google Earth、總統阿里的宮殿上,吸引到國際傳媒關注。《經濟學人》於2008年的一篇文章,指出阿里與史翠珊犯下同一個錯誤,嘗試禁止那些他們不喜歡的東西出現在互聯網上,結果都失敗了。
如今,港大正步入史翠珊效應。倘若如李國章和王䓪鳴所言,陳文敏是一個「nice guy」和「good gentleman」,擔任負責處理學術人力資源的副校,理應有利無害。難道與人為善的人不適合,如梁特一樣喜於鬥爭的人才符合新中國、新港大的標準和長遠利益?而若然陳文敏是一個好人,怎會「走進來搞分裂」?又,假設陳文敏喜歡搞分裂,上任後導致社會嚴重撕裂的梁特,在同一標準下,不知道幾名校委敢不敢公開說一聲反對689擔任特首?說白了,由「只准文匯掀秘,不容敬恩解密」,到拒絕任命陳文敏,這批掛着大量銜頭的菁英,其唯一依據就只有亂搬龍門,其邏輯混亂得不似一個專業人士,反似一個三歲小童在扭計。
百年校譽要毀於一旦,不是學生會會長出來說兩句就毀滅到,看看負責任命的校委會一眾校委,看看所謂中環菁英是怎樣淪為亂搬龍門的幼園學童,你就可以看到一所國際級的大學會有甚麼下場。有云校園是社會的縮影,連大學的校委會都淪落為幼稚園時,要說社會沒有沉淪,沒有幾尺厚的臉皮是做不到的。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