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倡新公營房屋可租可買

團結基金倡新公營房屋可租可買

【本報訊】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首份研究報告,主打房屋土地政策,建議推出補貼置業計劃,日後政府所有新建的公營房屋均可租可買,港人更可以市價五折上車,目標要令八成港人做業主。不過,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認為,有需要維持現時公屋、居屋的房屋階梯模式。

市價五折出售 鎖定樓價

董建華任內曾推八萬五政策,當時目標要令七成市民做業主,最終政策落空。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的房屋政策研究,提出補貼置業計劃,首次打破公屋及居屋的概念,日後政府興建的房屋不再分公屋及居屋,將來所有新建公營房屋,市民可選擇先租後買或直接購買。
基金建議,日後單位可以市價五折出售,假設單位市價400萬元,市民可用200萬元置業,又指在政府擔保下,市民可向銀行做高達九成至九成半按揭,即只需10萬元首期就可做業主。而上樓時的樓價將永遠鎖定,不會隨市價調整。若將來業主要補地價,地價也不會隨大市上落。
至於在土地問題方面,報告指綠化土地及郊野公園佔本港67%土地面積,遠高於倫敦的38%及新加坡8%。報告建議填海,甚至研究開拓郊野公園,認為社會應理性討論,在維護大自然生態下撥出適量空間以解燃眉之急。
基金提出補貼置業計劃,長策會成員王坤指早於1997年董建華任特首時曾推出類似計劃,讓當時輪候公屋人士可租可買,但其後政策取消。他認為若要再推行,政府需興建大量公營房屋單位,及定價要低至市價四至五折才可行。
有線新聞昨報道指,董建華先後閉門向傳媒及學者簡介方案,席間指他行山時有一家三口向他提到,要用300萬才買到一個170呎單位,令他相當感慨,稱社會要思考究竟要市民住得有尊嚴,還是要繼續維持現時的郊野公園土地。
■記者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