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角,真心相愛,好想見面。」去年一曲【北京北角】,直教不少香港人骨痺咋舌。不過,北角確實有不少左派的痕跡:回歸前,年年包辦國慶晚會的新光戲院;六七暴動,港英政府出動海陸空軍圍攻的僑冠、新都城大廈。如今,每年十月一日北角依然紅旗飄揚,選舉期間則變成建制派票倉。一連五集,動新聞嘗試翻開北角幾十年來與大陸的千絲萬縷。
記者:蘇汝卿 攝影:馮就康、李錦鏵
北角傳奇要由五十年代「小上海」說起。「搞夜生活,上海人一定第一。」4歲從上海來到北角,作家沈西城直言上海人最講品味、講排場。戰前北角人口稀少,只隸屬於筲箕灣。直至國共內戰開始,來了一批移民,當中有錢有影響力的上海人就在北角發展起來。來自當時中國最繁榮、摩登的大都會,這批上海幫把整個「夜上海」搬到北角,以歡場文化解鄉愁。著有《香港歡場辛酸史》的沈西城指出,當時四大夜總會雲集英皇道:雲華、麗宮、燕雲樓、都城;更有香港最大規模的遊樂場月園(Luna Park)。 沈西城指當時不少紅歌星如崔萍、方逸華、徐小鳳都經常在北角駐唱。
父親是雲華酒家(Winner House)老闆,沈西城說起歡場文化,如數家珍。他最深印象是遠東第一的麗池夜總會(Ritz Garden),當時年僅八歲的他首次踏足,尤如劉姥姥入大觀園:「場面很豪華,有泳池、小型高爾夫球場等。每個小姐都穿旗袍、說上海話,完全是蘇州、上海名女人的排場。」五十年代,麗池由上海李裁法打理,沈西城甚欣賞這位娛樂大亨的眼光:「法國艷舞全世界第一,也捨得出錢請Z彈馬高(法國著名艷舞女郎),當時風靡整個香港。」
不過,沈西城回憶那時許多上一輩不事生產、千金散盡:「想著國民黨會反攻大陸,會返回上海,人人醉生夢死。」1949年上海解放。沈西城最記得當時父輩經常說共產黨:「弗呢舍」(上海話譯音,即「不行」的意思),直言雖然國民黨當時頗為腐敗,但上海的有錢人十居其九都傾向蔣介石,因為總比殘殺人民、限制自由,動輒抓去鬥的共產黨好。後來,1952年來到香港,沈西城直言好彩走得快:「初初會想念鄉下,後來三反、五反,親戚朋友寄信,問你要豬油,就不再對上海留戀。」
六十年代,上海幫開始慢慢在香港被同化,不少亦搬出該區,紫醉金迷逐漸褪色。與此同時,左派地下組織慢慢進駐北角。六七暴動北角更成為鬥爭基地,遍地菠蘿。相對左派的狂熱,當時住在高尚住宅麗池大廈的沈西城表示:「有錢佬搞咩革命?」看著今天的北角,只剩下「小上海」的片碎證據:皇都戲院、月園街、新都城大廈、麗宮大廈、麗池大廈。這個上海仔仍舊灑脫:「時代總要變,不會說留戀北角,住哪裏都一樣,我指的是香港不是指大陸!」
今天的北角,已經很難找到夜上海的痕跡,取而代之是團結刻苦的福建人。他們的遭遇跟上海人如何截然不同?請留意下集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