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Amazon的書店 - 利世民

利字當頭:Amazon的書店 - 利世民

Amazon做網上賣書起家,後來甚麼都賣,甚至到後來賣電子書賺的錢,要比賣書賺得更多。所以最近Amazon說要開實體書店,這一記回馬槍,讓七十億人都震驚了。
作為Amazon十七年的長期客戶,我可以說,這個平台最強之處,不單在於貨物齊,選擇多,而是Amazon的交叉銷售極為精準;本來上去買幾本旅行書,結果見到露營用品行山鞋的推介。一般店舖,也會嘗試向客人額外推銷多一件半件產品;遠的不說,每次在便利店增值八達通收銀都會推介那香口珠,就是一例。當然,Amazon的交叉銷售的效率,遠高於便利店的收銀阿姐。我甚至可以大膽說,要數最了解客戶的零售商,Amazon認了第二,沒有人敢認第一,雖然這間公司,連一個推銷員也沒有。
早幾天在臉書上貼了一篇報道,講自動化威脅最大的,並非大家心目中的前線操作式崗位。事實上,最基層的粗重工夫,要被機械人所取代,早就被取代了;還未被取代的,大多數都「升呢」變成了高級手工藝,像煮食,以前叫「廚戶佬」,今天有可能變成「米芝蓮星級大廚」。從前那些稍為需要到人類智能的工作,如銷售和基本管理,才是最易被這一代的機械人所取代。對企業來說,取締這些職位,重點不只在於減省人力成本,更重要是增加管理效率。而且,企業規模越大,從自動化得到的回報也越高。
Amazon本來是一家高度自動化的零售商,為甚麼它要走回頭路,搞甚麼O2O?最膚淺的解釋,就是Amazon想借機去賣它的Kindle和機頂盒。我不覺得這是合理的解釋,因為要是Amazon要獅子撲兔大搞Kindle和相關產品,就不會只開一家店那麼簡單。
我反而相信,Amazon是希望做一次實驗。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消費習慣,可是我已經慣了,每次見到想買的產品,都會到Amazon去看看網上的售價會否更便宜,通常這樣一搜,Amazon就會有更多的選擇建議和相關產品向我推銷。據說這家Amazon書店,產品定價跟網上的動態定價,也就是說消費者想知產品賣多少錢,就得上網搜尋,一搜尋Amazon就知道你想買其他甚麼的。假如這是事實,Amazon的實體店將是一個有趣的實驗,也意味着其他的零售商,在技術上落後得更多。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