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對香港民主的啟示(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習馬會對香港民主的啟示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 - 戴耀廷

中國大陸與台灣分隔了超過六十年,今次北京政府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和台北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肯定是歷史的大突破。當然大家不會期望兩岸因領導人一次短短的會面,就能化解那麼多年累積下來的歷史問題,但那起碼是一個開始,也是有歷史意義的,更可能對香港民主發展帶來啟示。
六十多年前,國民黨與共產黨曾陷入過一場你死我活的內戰,之後國民黨敗退台灣,兩岸政府和人民仍是處於長期敵對的狀態。1979年鄧小平上台,提出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政策,兩岸關係才逐步緩和一些。及後雖有九二共識,國、共兩黨接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但因民進黨在2000年後經民主選舉取得台灣的執政權,兩岸關係又再陷入低潮,雖未至於回復敵對關係,但仍是存在相當大的疏離與隔閡。在2008年馬英九勝出大選讓國民黨重新執政,再加上中國大陸經濟急速發展,兩岸往來變得越益頻繁,台灣在經濟上更越來越依賴中國大陸,但台灣年輕人對中國大陸的反感反而越來越強,故才出現2014年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
台灣總統大選快將舉行,民進黨在2016年再次執政已是甚囂塵上,故兩岸的關係已不止於國民黨與共產黨兩黨之間的關係,是涉及兩岸政府及憲制官方之間的關係。今次會面,雙方雖不稱呼對方的官位名號,只稱對方為先生,但習近平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的身份,馬英九是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進行會面,已是不爭的事實。兩岸領導人以對等關係會面,捨棄了過去意識形態為主的思維,不再介意於道統的狹窄框框,務實地去看待及開拓兩岸關係,那是中國社會的一項突破。但可預見,這次會面或許在短時間內,在台灣必會引起爭議。台灣已實行了民主政治,國家主權前途問題,不是總統一人可以說了算,也不是一黨所能決定,而必須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這一點是中共政權所不能不知道的。
回看香港的民主改革力量,在雨傘運動之後,因此輪政改之爭,看來與中共政權已變得勢不兩立,更有說法指中共政權誓要強勢打壓,迫令所有政治力量歸邊,消滅所有反對力量,以使香港管治能回到「正軌」。先不說在一國兩制之下,中共政權能有的手段,是難以徹底消滅香港的改革力量,除非中共政權不計後果,連鄧小平設計的一國兩制也不要了。香港的改革力量即使與中共政權的關係陷入最低潮,但從過去多年的歷史看,與中共政權從來也未至於要你死我活。
不少改革陣營中人,當年是真心支持主權回歸的。在起草《基本法》時,大家雖對一國兩制有不同演繹,但最終仍可就一些憲制問題達成共識,即使在八九六四後仍能保留下來。在香港實現普選上,改革力量雖有所求,但也多次接受了中共政權延後的安排,以換取能實現真普選承諾的確實日子。只是到了這輪政改,中共政權不願遵守承諾,舞弄普選的概念,以篩選候選人的一人一票代真普選,才引發了一場長達七十九天的佔領和香港最大規模的公民抗命運動。但即使如此,雙方仍能守着非暴力及不流血的底線,最終沒有一人在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衝擊事件嚴重受傷,令仇恨不至於無可挽回。

改革力量須儲聚政治實力

改革力量的目標不是要推翻中共政權,而只是希望中共政權履行承諾,讓港人實現真普選,及實現真正的自治。對等對話商談出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去實現真普選,是不少改革力量中人所能接受的。當然,參考習馬會的經驗,我們也不會幼稚到以為中共會無緣無故地願意改變對香港改革力量的態度。要中共政權自願放下敵我矛盾和意識形態為主導的思維,肯與香港的改革力量對等對話,香港的改革力量一方面必須儲聚起足夠的政治實力,去令中共政權不得不承認改革力量的地位,另一方面亦要讓中共政權明白在香港實現真普選,實是符合中共政權的長遠利益。
香港雖還未有真正的民主選舉,但香港社會已發展至非常多元,改革力量內沒有一人可代表港人接受任何普選的安排,也沒有一個政治力量能有此地位。任何就香港民主普選發展所得出的共識,都必須讓所有港人有機會參與制訂及達成。這也是中共政權所必須明白的。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佔中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