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昨天舉行25年來最自由公開的大選,但評論認為緬甸離真正民主仍有漫漫長路。泰國《曼谷郵報》昨社論指出:「只有軍方離開國會並給文官管治、他們親信的犯罪企業被廢除、所有族裔的人都可和平地行使投票權,才能說民主來到緬甸,但今日並非這一日。」
無論昂山素姬的全民盟贏到多少民選國會議席,改變不了的事實,是憲法為軍方預留1/4國會議席、可提名三個總統候選人之一和保證軍方人選至少出任副總統,並實質擁有修憲否決權、可否決任何削弱軍方影響力的修憲案,而軍方未有展示任何放手意願。
緬甸近七成人口是緬族人,佔三成的少數族裔很多都喪失投票權,在衝突地區的人被禁投票,為數100萬的穆斯林羅興亞人,至少50萬人不被當公民失投票權。他們近3年在若開邦遭佛教徒和保安部隊火燒和沒收家園,但連全民盟為免得失佛教徒都不願為他們出頭,大選後他們的狀況也難望改善。
緬甸史家吳丹敏(Thant Myint-U)認為,大選贏家和輸家在明年2月選總統前的動向,比大選本身更重要,因為各方可建立互信、交換籌碼和妥協,但也可以更對立。
泰國《曼谷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