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九龍塘予人亦正亦邪感覺,皆因這裡的日與夜是兩極世界,日間幼稚園、國際學校、佛堂及工作室,旁邊就是時鐘酒店,甚是熱鬧;夜間人煙稀少,即使只餘11間時鐘酒店,仍予人色情印象,充份體現「香港地」多層次的特色。不過色即是空,掌故專家鄭寶鴻指,「九龍塘最初只係一個好大嘅pool,乜都冇」。
記者:金敏琍 攝影:麥超億 周子惇 張鼎和
鄭寶鴻指,九龍塘在1910年代被政府填平,塘水引流出三條水道明渠,分別是南昌街、水渠道及窩打老道,十分荒蕪。有歷史書則指九龍塘原是客家籍村莊,位於現時警察會球場。九龍塘低密度豪宅林立,查實發展一波三折。1920年,港府在九龍塘推行花園城市發展計劃,限定樓高不逾三層,並嚴格限制地積比率,這計劃由已故立法局議員義德倡建,現時三角公園仍有義德紀念碑,「呢個發展計劃喺1922年因海員罷工,及1925年省港大罷工影響停止,後來由當時首富何東執手尾」。
這些英式別墅大宅吸引不少商賈名流聚居,一直相安無事,但自從七、八十年代時鐘酒店進佔,令九龍塘彷彿變成紅燈區,引起不少富商不滿,認為住在風月地,影響家人小孩,於是搬去附近的嘉多利山,甚至沙田的九肚山,避之則吉。
其實時鐘酒店集中於窩打老道以西的幾條街,因此有住在窩打老道以東的居民對居住地十分忌諱,他們會自稱「住喺在窩打老道或九龍仔」,絕口不提九龍塘,楚河漢界,以免與時鐘酒店沾邊。
不過隨着富豪搬遷,不少豪宅丟空,九龍塘慢慢變成光怪陸離之地,幾條街內可見豪宅區、紅燈區、學校區、甚至佛堂教會就在旁邊,一個難為正邪定分界的地方,隨着地鐵開通,八十年代幼稚園開始進駐,九十年代更有大批婚紗店開設,近年更有國際學校,充份體現香港的多層次特色。
【冷知識】
九龍塘的兩層高歐洲式別墅獨步全港,是僅存的花園城市,因當年設備現代化,使用電燈及抽水馬桶,業主多是外國人與華商。1920年代港英政府在九龍塘推行「花園城市發展計劃」,將英國鄉村小鎮複製到殖民地,興建九龍塘村。整個區域25公頃,由現時界限街以北、歌和老街以南、窩打老道以西至九龍塘鐡路以東,由英國商人義德(Montague Ede)負責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