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金融俠士 - 張亮

也說亮話:金融俠士 - 張亮

外滙基金今年第三季錄得有史以來最大的季度投資虧損,638億元港幣是甚麼概念?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每年捐贈約30億元美金,位列全球非政府慈善基金之首,外滙基金的單季虧損已經可以維持他們運作2至3年,為世界解決不少問題。是陳總「無能」?還是團隊沒有認真「為力」?
好歹從事過私募基金的筆者,不會用如此簡單武斷的推論諉過於人,外滙基金規模龐大,管理着3萬多億元的資產。600多億元的損失代表季內回報率跌了1.9%,同期全球對沖基金指數(HFRX)下跌4.3%,強積金下跌9.0%,恒生指數下跌20.6%。何況外滙基金的投資目標主要是保本和維持貨幣穩定,在種種限制下交出如此成績,金管局表現並不為過。

基金剔除武器石油公司

不過一士諤諤不管用,在眾口難調的壓力下,陳總上周迅速「交代」10月投資回報已經收復頭三季失地,安慰眾人之心。縱然他再三強調應該以中長線角度去評價外滙基金的投資表現,季報加月報的舉措,難免令大眾更為關心每月的「調整市場價值」(Mark to Market),日後惟有不斷解畫,真是「難為了家嫂」。
金融資產價格上落,牽動人心,機構投資者的影響力也都與日俱增。
近年有不少私募基金在年會上都加入ESG環節,專門交代各項投資在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ety),以及治理(Governance)方面的影響。
部份全球大基金,像歐洲的CVC和筆者以前任職的貝恩資本,甚至成立專項基金投資社會企業,期望把為金融投資者賺錢的方法,轉化成創造正面社會影響的力量。
有些對沖基金也表明心迹,只投資於公開市場裏的「良心企業」,剔除武器、香煙、甚至煤炭、石油化工等公司。金融界可以華麗轉身,以俠士形象出現,拯救世界嗎?
現在這麼說,可能言之尚早,畢竟所謂的「金融俠士」只製造了一些浪花,未成潮流。如果有一天外滙基金、國家主權基金、家族基金、退休基金等等也加入行列,除了回報,也把資金盡可能導向為世界積善的投資,也許那才是金融系統真正在為所有人服務的時候。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