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搜查】井字街道 與大坑古今街牌捉迷藏

【街道搜查】井字街道 與大坑古今街牌捉迷藏

大坑,是生活態度的體現,既有文青小店,又有各國美食,繁囂中帶點寧靜,小街窄巷與唐樓群,保留獨有歷史風貌。大坑早在英軍登陸香港時,已有客家人聚居,是港島最早期村落之一,隨着歷史發展,大坑漸成獨特小社區,走在井字形街道,遊歷十字路口,一個個特色街牌映入眼簾。

大坑除食店林立,唐樓亦多,由於樓齡大,故隱身於唐樓外牆的古舊街牌沒被時代淹沒,布朗街、安庶庇街、京街以及重士街等街牌,得與現代街牌共存。第一站先看布朗街,話說這條街是紀念19世紀末工程師布朗,1941年命名前仍叫寶琅街,後來才改為布朗街。布朗是當時香港政府最高級工程師之一,1889年來港上任,官職為「量地官」,雖然他只在港短短兩年,但亦留下不少足跡。19世紀末港島大型填海工程,便是他引入機械及海陸施工模式,以吊機協助人手填海。在這幢綠色唐樓的外牆上,可找到布朗街的第一代長形街牌,英文字全部大寫,中文街名置右,與對面唐樓的新舊街牌,遙遙相對。

來到一街之隔的安庶庇街,又有另一位工程師的故事。安庶庇是1897年上任的工務司,在大坑此處,它的三代街牌共存,特別在第一代長形街牌,本懸於較高位置,但隨着近年新開業食店進駐,被移低成外牆裝飾後,食客們大有眼幅,此處亦成為大坑的必影熱點。

附近的重士街,則另有趣味。在一條短街之上,已經可以發現到兩個舊式長形街牌,按照常規,這兩個屬於1970年至2000年代的產物,應該是首個英文字母大寫,但它卻零零舍舍只有「E」字用了大寫,令人費解。在先有英文後有中譯的街名群當中,這條「King Street」京街同樣引人入勝,於常理而言,一國之君沒理由居於平民小街之中,最少也要似King's Road即英皇道一樣成為主幹道才像樣。所以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Hedy相信,應該是先有中文名「京街」,此後才有此霸氣音譯。

大坑早在英軍登陸香港時,已有客家人聚居,是港島最早期的村落之一,圖為五十年代大坑。(由收藏家許日彤提供)

在布朗街,現代與舊街牌並存。

布朗街第一代長形街牌,棲身於這幢綠色唐樓之中。

安庶庇街舊街牌隱於唐樓外牆,現代街牌則屹立街上。

安庶庇街的第一代長形街牌,被食店移至外牆較低位置作裝飾,使舊街牌不至淪為廢鐵。

重士街是第二代街牌,但它卻別樹一格,E字寧寧舍舍變成大寫。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的Hedy笑說:「相信陰差陽錯之下,這個京街的King,只能活在兩窗之間的迷你街牌上。」

記者:陳淑霞
攝影:陳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