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圖解】1982年區議會誕生之初,只是一個政治諮詢組織,可以就區內福利、公共設施和公共工程,向政府提供意見。直到千禧年,董建華解散市政局,政府收回行政及管理權,到2006年便新增撥款給區議會,由他們去自行決定地區設施工程,結果令區議會坐擁大量公帑。以本年度18區加起來,共獲得27億2249萬政府經費。假如平均算計,每區約有1億5124萬公帑。
在撥款當中,有3億6169萬用來做社區參與計劃,即是嘉年華活動等等;有2080萬是做藝術文化活動;有3億4000萬則為基本工程撥款,例如東區便曾用上33萬,興建一個被網民喻為「不能避雨的避雨亭」。
到2013年施政報告,更決定每區增撥一億的一次過撥款,來做社區重點項目。區議會可自行決定項目。最後18區合共再追加兩億,做項目的事前準備工作。例如觀塘區議會通過,從該區一億款項內調撥五千萬,於海濱公園興建音樂噴泉。再仔細看看當區的區議員分佈,39位區議員內有12位為民建聯、兩位為工聯會、12位為九龍社團聯會,換言之建制派議員合共有33名,而泛民只有六名。可想而知,這小白象建設能夠通過,要多得哪些議員的支持。
無論是否聽取民意,今年每名區議員都可領取月薪25760元;至於區議會主席月薪是51520元,另加34990元全年酬酢開支;副主席月入則是38640元。每位區議員還有實報實銷營運開支,每年有456,624元,無單雜項開支津貼每月則有5240元。全港打工仔平均月入中位數只有14800元,區議員的薪酬比起打工仔至少高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