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又到行山遠足好時機。但要注意同時有風險造成腳部創傷,若然行山路線崎嶇難行,稍有不慎隨時「拗柴」,未有及時適當處理,或會後患無窮,有人便因為一失足便要做手術長唞半年。物理治療師表示急救時謹記「PRICE」的口訣,平日宜多做腳部肌肉訓練的伸展運動,如雙腳貼地做弓字步或單腳企各維持10秒,每天早晚持續做數分鐘,可加強腳踝平衡力和靈敏度,減低腳部受傷風險。
腳踝關節受傷俗稱「拗柴」,源於受傷時發出「噗」的響聲,跟斬柴時的聲音接近而得名。腳踝關節是足部與小腿相連的部位, 主要由脛骨、腓骨、距骨和跟骨等組成,骨與骨之間有一些韌帶,負責足部上下與內外移動,並為腳踝關節提供穩定性,避免腳踝過度向內或向外屈曲。
當中腳踝外側骨頭的韌帶是最常見的拗柴部位,物理治療師歐陽文傑表示,部份行山路線多碎石崎嶇難行,一失足有機會造成腳踝嚴重屈曲,因而拉傷腳踝內側或外側的韌帶,引起發炎而出現明顯紅腫,「腫到像雞蛋般」,這個情況就是拗柴。
歐陽文傑提及,常見有人拗柴後會熱敷,其實這樣會令患處紅腫情況更嚴重,遇到拗柴時急救謹記稱為「PRICE」的口訣:P和R即Protect(保護)和Rest(休息),避免受傷腳部短期間內走路而再度拉傷韌帶;I即Ice(冰敷)來加快消腫和減輕發炎情況;C即Compression(壓縮),最簡單用繃帶包紮患處至感覺合適的壓力,有助限制和減少腫脹,避免血液集中在受傷位置;E即Elevate(提升),可用背囊抬高受傷的腳部高於胸口水平,有助控制腫脹。
骨科專科醫生李威鴻說,一般拗柴約4至6星期已可痊癒,但他曾接觸過有病人在好天氣行山,只是穿上鞋底較滑的便鞋,沒穿專業的行山鞋,落斜坡時步伐急促,結果一失足造成嚴重拗柴骨折,要送到醫院做手術。至於手術方法,一般會以鋼片和鑲螺絲固定骨頭位置,骨頭需2至3個月癒合,往後還需要進行腳跟力量和幅度訓練等復康療程,結果需4至6個月才痊癒。李醫生補充,很多人覺得拗柴很小事,缺乏警覺性即時求診,若沒有適當處理隨時有手尾跟,如導致腳跟長期有痛楚,或因為復康不足,患處的反應未復傷前,有機會「重複拗柴」,「當走不平道路時,面對有機會拗柴的情況,若患處反應力夠快,可立即站立避免拗柴;若反應不夠快,就會再次造成嚴重拗柴。」
記者:余瑋
攝影:徐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