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標題很爛,特登的。若不用爛gag作開頭,我怕沒勇氣寫下去。入場前已做資料搜集:「會喊嗎?」同事直說:「或者你會,你太脆弱!」結果那天看完,心坎被刺穿,至今還在淌血,該死的黃修平和陳心遙實在欺人太甚。
暗藏戀殖情意
正如人的心靈硬度有別,人人對電影都應有自己的解讀。《哪一天我們會飛》以飛行為主題,它象徵追夢、創意和動力,普遍認定是青春勵志片《狂舞派》的延續,是擁抱「夢想」的電影,看似正面而樂觀。我倒認為它想說的是「遺憾」,角色帶有強烈無力感,若硬要跟「夢想」掛鈎,那是夢想的葬送,負面而悲觀。
我認為導演用了掩眼法,表面上講吳肇軒、游學修、蘇麗珊三人的感情往事,和楊千嬅、林海峰的婚姻關係,並穿插九十年代流行文化,如四大天王、Gameboy、龍珠、《Yes!》雜誌,甚至找來譚玉瑛姐姐客串,令人錯覺以為這又是《我的少女時代》之流的校園愛情片。實際上,電影暗地埋藏戀殖情意結(舊機場、橙色垃圾桶),背景又設於九七回歸前,只要是三十過外的觀眾,都會感受到今不如昔的欷歔。
抉擇有憾無悔
吳肇軒、游學修、蘇麗珊的人物設定,某程度是港人縮影,各自暗喻了港人面對回歸的心態。游學修圓滑醒目,是靈活港人的代表,他選擇植根香港,卻因殘酷現實練就出「飲奶永遠是對的」人生態度,逐漸走向迷失;空有夢想的吳肇軒,代表了移民一族,將目光放諸四海,卻換來粉身碎骨下場;拿不定主意的蘇麗珊,明知「要成為一塊齒輪」,始終不願飛,全因放不下母親(家)。到後來,她只能透過追尋回憶,重新規劃未來道路。蘇麗珊就是你和我的現實寫照。
來到結尾,我幾乎哭到窒息了。有幕林海峰為千嬅實現夢想,營造漫天紙飛機的情景,紙飛機在獅子山下亂飛,象徵意義顯而易見。然而,電影色調越陽光,我的心情越灰暗,尤當你看透紙飛機總有墮地一刻,吳肇軒的對白不自覺在腦海浮現——香港唔係一個可以畀人發夢嘅地方。
電影實在有太多太多遺憾和殘缺,但正如做人一樣,至少我們所抉擇的,是有憾無悔。
慌張西望
撰文:杜秋棠@抽水站
原諒我只是一部國產抽濕機。
https://www.fb.com/freakingwestlook
本欄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