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餐廳前身是一所幼稚園,繼承「教育理念」,特以「Fish School」命名。米芝蓮三星名廚Alain Ducasse門生、香港Spoon開國功臣的名廚黎子安(David),是餐廳合夥人之一,這位魚癡開辦過李澤楷也光顧的Bistronomique,以法國菜的烹調方法煮本地海鮮。他對魚非常執着,在香港「食到冇海鮮」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每日買魚,新餐廳還安裝了一個大魚缸養當造海鮮。一道平凡的半熟本地墨魚配長洲蝦醬上湯,軟糯鮮美,吃來就很不平凡。
Fish School的門牌不顯眼,門口躲在窄巷尾,明明拿着地址,也要定定神、仔細找才找到。漁民認為只有即日從漁船捕獲的魚,才有資格列為香港水域的本地魚,黎子安更只用釣回來的,非常講究。其實香港水域的海產資源非常豐富,野生白鱔、黃花魚,就連鮟鱇魚也有。六年前自立門戶後,因餐廳廚房太小,他想到以簡單烹調方法炮製原條魚鮮的方法解決,「只要材料新鮮就成功超過一半,而且兩個人吃一條剛剛好。」於是他開始到街市買本地魚之路。
即點即屠最新鮮
要炮製最新鮮的魚,國際廚師界近年都推崇由日本師傅創造的剖魚技術ikejime,將魚剖開清理內臟,用鐵線從魚頭插入脊椎,切斷神經線令魚身癱瘓,停止肌肉的反射動作,防止釋放有毒化學物質來保鮮。熟悉魚的他就覺得處理魚,始終是中國人技勝一籌,只要餐廳有魚缸養魚,烹調前才宰殺,問題就解決,於是在西餐廳安裝一個魚缸,成了他的夢想。
多年來,他與長洲出身的魚販打好關係,培養默契。餐廳安裝魚缸後,他買的魚就更多,因此他每朝七時就要致電魚販了解魚穫,每日下午四時,準時把魚送到餐廳。若數量不足,他就會親自到街市搜購。買魚,他有兩大原則,一是只買釣不買網捉,因為網捉會令魚受驚,而且魚與魚之間碰撞後的損傷影響食味,亦不耐養;二是隨遇而安,就像本地龍蝦,他只買為食而誤墮捕蟹籠的,從不向魚販訂貨,因為要漁民專門找,價錢就漲最少三倍。他說入秋後,本地白鱔、黃花魚、馬友、細鱗最當造,只要價錢合理、新鮮且不瀕臨絕種的魚類、海鮮他都用。來這裏吃飯不必翻餐牌,最好就直接問「是日靚魚」。對某種魚情有獨鍾的話,可試試把心願告訴他,遇到的他會留給你。
Fish School
西營盤第三街100號地下
記者:吳宛蔚
攝影:梁志永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