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
A股市場發展未成熟且由政策主導,謠言引發大波動已屢見不鮮,但昨日的大烏龍源頭居然來自官方機構人民銀行,就更令市場譁然。學者直斥事件反映內地資訊發佈質素低劣,凸顯A股風險之高,但關鍵還在於當局突然重發舊文的用意,「如果係蝦碌就當吸取教訓,但如果係其他原因,即係呢啲烏龍事有機會再發生」。
外資對A股戒心趨增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中國股市是政策市,無論內地股民抑或國際投資者均關注政策機關的一舉一動,相關官員的言行就要更加謹慎。他質疑人行在午後只指出文章為舊文,但沒有澄清任何深港通傳聞,沒有真正釋除市場困惑,倘事件出現的背後原因只因為人為錯誤尤自可,倘牽涉其他則大整蠱事件或陸續有來,「係咪有政治因素?或者想某啲人尷尬」?
事實上,近月內地波動不斷,外資對A股政策風險的戒心日增,昨滬股通買額只有17.7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沽額達40.8億元,意味有23億元資金撤離,並已連續12個交易日有資金流走,為滬港通開車以來最長走資期,外資或正以真金白銀投下不信任票。
不過,經濟學者關焯照指,當局在市場期待深港通開車的敏感時刻出現相關烏龍,難免令市場揣測背後另有含意,但目前只可反映內地在資訊發佈質素需要加強;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雖然指相關錯誤「唔應該出現」,只要缺乏多一重監察就會引發相關錯誤。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