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只在TSA存廢(退休教師 陳可美) - 陳可美

問題不只在TSA存廢
(退休教師 陳可美) - 陳可美

教育不是單一問題,考核可有多種模式,但共通點是通過驗證,看到結果的方法。簡單到一個不識字的母親,她們不懂甚麼教育理論,但她們也可教出好孩子;她們不懂設卷評考孩子,但看着孩子生性成長,她們已做了一個教育範式給孩子。把教育交付政府統籌、統管、研判定奪,只有一個原因:把學識與謀生掛鈎。自己把學問功利化,就不要怨社會點解咁現實!現在要問的反而不是考不考?而是大家想要甚麼?
點解現在咁多人嘈TSA?因為有一類父母是回流港人,他們多高學歷,重視子女教育。學校為TSA、DSE的名聲排位,當然谷成績,這些父母點解決?只有大量補習。另一大類是來港新移民,分別來自中國城市、農村,他們子女的教育水平可以是天淵之別,父母有錢可解決學校問題,不過,入國際學校,子女的英文又太差;入主流學校,連父母都不適應考試制度,咁點學習呢?
非常同意這個觀點:通過改善教學去提高學生成績,比只是加強操練要艱難得多。TSA最大的弊病在於不是生本教學,不是生本考核,不是生本評估。佢派嘅income係不同能力嘅學生,但要求嘅outcome係劃一的。成績不是在學習進程中顯示,而是在學習階段完結後去統計一下學生是否達標。
事實上,學生達不達標教師最清楚,教師的責任就是幫未達標的學生訓練到達標。小三學生TSA的成績不達標,你仲可以在四至六年級操練一下;但小學已不達標的學生上到初中又點可能在三年內,既補回小學TSA認知的不足,又掌握中三TSA要知的範疇呢?再講,中三考完TSA的學生無論成績好壞仍可升讀高中,在面對DSE的另一考核模式的要求,教師又哪有空間再去補回學生在TSA認知的不足?
簡單說,所謂TSA,就是教育局一項考核學生在不同階段所能掌握學習領域的認知程度,得出的數據只能知道「這批學生」成績的高低,但對學生的能力改善或提升並無幫助。TSA的成績只造成校譽的壓力,任教應考級教師的壓力,學生是沒壓力的。因為成績是集體負責制,誰知個別學生的表現?真正有困難的學生也得不到協助。

不應把學生成就一刀切

在TSA存廢問題之外,整個教育體系的理念問題也不能忽略。教學、考核出問題,有多重原因。一、教統局放責但沒放權;要管學校,就利用考評的成績(說不計分,不影響學校,不影響教師是騙人的),學校自然要配合。二、教師把教學看作一份工作,把教育理念停留在論文上,把教學法停留在觀課上;教師只顧交到差,忘記教育理念。三、家長把子女看作玩伴,把子女的表現與朋輩作比,把子女的成績等同個人的榮辱。家長的思想都未成熟,要教育的不單是他們的子女,更有需要再教育的是家長。四、現在的教育很難取平衡。基本上香港人要求一個均等的教育機會,但忘記了人是有差異的;教育理念就是協助每個人做到自己的極限,教育理想就是把學習的不均等盡量拉近,讓社會變得多元,讓發展變得多機。
TSA也好,DSE也好,若教育就是為商界培育人才,若教育就是為勞動界增添技工,那麼,就不要再談考評的存廢問題了。因此,TSA的存廢不是關鍵。若真有心幫學生,請從小一開始,針對性分流,針對性教學,針對性要求成績有進步,而非為方便做統計、取數據,把學生的成就一刀切,以平均數定學校優劣,定教師能力優劣,定學生能力優劣。

陳可美
退休教師